风险提示:请理性看待区块链,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不要盲目跟风投资,本站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布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CoinVoice官方立场无关

仙女座岛娘:作为区块链世界的原住民,我期待着有朝一日将自己通证化 | 火花访谈

代观
2019年11月12日

仙女座岛娘:作为区块链世界的原住民,我期待着有朝一日将自己通证化 | 火花访谈

上周在出发前往乌镇区块链峰会之前,我们对小岛进行了一次深度采访,他的团队拥有横跨多条公链的开发经验。

在这次采访中,小岛第一次还原了自己创业一年多以来的心路历程,谈论了自己对行业、对周期的看法,对通证经济的理解等话题,还向我们 Demo 了自己目前正在开发的项目。

另外,可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或点击链接进入 Matataki 阅读包含双向链接和脚注的版本。

Enjoy~

仙女座岛娘:作为区块链世界的原住民,我期待着有朝一日将自己通证化 | 火花访谈

Credit: Tony Li, 2018.01.17@CSDN

Part 1. 关于岛娘与仙女座

X-Order:

能简单介绍你自己,简单介绍一下你们的公司吗?

小岛:

仙女座自诞生以来,我们的愿景就是希望能够促进区块链技术走向大规模「民用」普及,来实现我们「Give the power back to users」的理想。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标是成为区块链领域最强的第三方,如果把公链比做「任天堂」、「索尼」、「微软」,那我们就是 「CAPCOM」、「SQUARE ENIX」。

我一直都很赞同孔所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AI 是提高生产力的技术,而区块链是改进生产关系的技术」,因而基于通证的协作社区,我认为一定是未来最有 Impact 的方向。注意这里我所指的「协作」是广义的:用户在交易所里的一笔挂单,在 V2EX 里的一次发帖,在游戏里的一次互动,在维基百科里的一次条目编辑,在 Github 里贡献的一行代码,都是广义上的一种协作 —— 因为你的参与,交易所的流动性更深了,论坛变得更活跃了,游戏变得更好玩了,百科的内容更翔实了,代码的鲁棒性更强了,etcs。

基于这个想法,去年 11 月我们上线了基于 EOS 的去中心化孵化器 ——Kyubey.network,旨在帮助独立开发者 Pitch 自己的 Dapp 项目。这个孵化器里继承了一套 Bancor 合约用于代币的发行,项目所发行的代币还可以无缝上架到我们自己搭建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交易所作为孵化器提供的基础设施,免费开放给大家使用。

仙女座岛娘:作为区块链世界的原住民,我期待着有朝一日将自己通证化 | 火花访谈

(PS:跟 Kybey 无关,这个名字来自动漫《魔法少女小圆》里面的 QB,a.k.a. Incubator,《魔法少女小圆》中的 Incubator 是一只外表可爱的小动物,它的存在是为了发现有潜力成为「魔法少女」的女孩。)

仙女座也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以太坊社区迁徙到 EOS 进行开发的团队,早在 EOS 主网上线之前,我们就开始对它进行了调研,并将 以太坊 上的一些常见合约整理成 EOS 版本开源了出去,其中就包括基于 secret、reveal 模式的随机数方案,如果当时项目方都能够使用这套在 ETH 上久经验证的方案,可能后来就没有那么多的黑客事件了。

选择迁徙到 EOS 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团队有很多 OIer/ACMer 选手,本身就更加熟悉 C++,当然更重要的是,EOS 出色的主网性能使得我们能够将很多在以太坊时期的设想和脑洞得以提前付诸实践。

遗憾的是 Kyubey.network 上线不久,我们就遭遇了一场注定会被载入史册的算力大战,随后 EOS 代币价格就遭遇重创。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很多 EOS 开发者随即选择离开或者被吸引到了其他有补贴的公链上(例如,波场)。

经过了一番努力,这个项目也没能吸引到足够多的开发者参与。仅剩的一些项目方,接触下来发现也很难成为我们的目标客户。

符合我们定义的一个 Dapp 项目,必须是开源,发币,并使用通证管理项目并激励广义协作的,但事实上很多项目方连第一步开源都未能做到,这和我们心目中对 Dapp 的理解产生了冲突。

我想,这一点子去中心化若没有时,还成个什么区块链革命!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 《EOS 码农运动考察报告》

跨年期间,我们也跑去参加了波场的 Dapp 开发者大赛(Tron Accelerator),除了移植了不少以前的作品,我们还开发了一个全新的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 区块链 NFT 的卡牌收集游戏,这些作品在波场的开发者大赛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奖金也很可观。所以我一直特别感激孙宇晨,一直都在各个群里帮他说好话,不是孙宇晨我们的公司估计早就死了(笑)。

除了了解波场生态之外,那段时间我们也开始对一些新兴公链,例如 Polkadot、Cosmos、Near, 和一些其他的去中心化技术进行了调研,例如 IPFS、mastodon 等。紧接着我们就开发了一款叫做 SmartSignature (智能签名)的 Dapp 项目,用智能合约 + IPFS 来对内容进行版权确权。

但其实这个项目最早的版本,我们在 17 年底、18 年初已经和一堆小伙伴开始构思了,不过受限于以太坊的性能一直停留在 Demo 阶段。继续开发它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我们有了更好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未来可以放到我们的 Dapp 孵化器中作为一个 Demo,告诉大家,哦,一款符合我们定义的 Dapp 应该是长这样。

随着行业的快速变化,和我们自己对行业理解的加深,SmartSignature 项目也逐渐进化成了大家现在看到的 瞬 Matataki。

X-Order:

能简单介绍你们现在做的事情,谈谈 瞬 Matataki 这个产品嘛?

小岛:

瞬 Matataki 是一款围绕着用户对数据的所有权、支配权设计的产品,我们试图充分利用自由市场与机制设计,使得用户的数据价值能够最大化。这一产品最早的 idea 源于我在听《一天世界》的 Podcast 时偶然得到的一句话:

作为 Telegram 开发的内容发布系统,Telegra.ph 的那种原始和粗糙带来了一种如今互联网上少见的自由和奔放感。

—— 《一天世界》 Episode 38: Telegram 和 Telegra.ph

我立刻就被这么一个极简的项目吸引了,并且开始考虑如何将它与 IPFS 进行结合。于是我们第一个版本的「智能签名」就是像素级拷贝了 Telegra.ph 的 UI/UX,并使用之前设计的合约对文章进行签名确权。

当文章的签名上链之后,就可以基于此设计各种好玩的机制了。

一个直观的想法是,在持续的个人化主义的浪潮的推动下,人们越来越多的在互联网上公开的表达自我,发表自己所创作的内容(博客、推特 Storm、短视频、画作、etcs),但是这些用户创作内容(UGC)事实上大部分都没有获得他们应得的激励。有些社交平台会开启打赏或者赞助(如果我们认为 Github 也是一种社交网络的话)的功能,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会真的进行打赏。

特别是中文世界本来也没有小费文化,大多数创作者产生的价值实际上就无偿的被平台捕获,而少数创作者,则是通过接广告、写软文的方式才能维持生存(恰饭),创作者如果稍有不慎接了不恰当的广告,就会发生大量掉粉,和路人转黑的事件,比如最近的敖厂长。一些作者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但是他们很难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独立的反抗力量,缺少工具帮助他们真正掌握自己对数据的所有权。

比特币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需要激励(Incentive),作为矿工,你帮助维护了比特币的支付网络,增强了她的安全性,作为回报,比特币网络会奖励你比特币作为报酬。同理,我们将用户的每一篇文章进行「通证化」,读者通过投资和宣传 ,不仅帮助到了作者,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奖励。不过,ERC20 代币虽然也具有投资、回报的属性,但是如果每一篇文章都发一组 ERC20,那碎片化程度未免太高,无法形成有效的交易市场。

既然 ERC20 行不通,那么 ERC721 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呢?

最简单的方案,就是设计成《以太水浒》那样的 Hot Potato 机制,但是这种机制的缺陷是不可持续。前面所有人的收益都由最后一个买家承担,对于最后一个人来说游戏体验极差。即便我们学习 Fomo3D 中的方法延长她的生命周期,但这种机制本质上还是利用了人性中贪婪的弱点,属于一种黑帽游戏化方法,无疑会让产品的 SAN 值降低,偏离了我们的设计初衷。

接着我们尝试了裂变分享的激励方式,任何读者在看到文章的时候,都可以对文章进行一次投资,根据投资额度的多少,合约会派发给用户相应额度的凭证。用户通过转发进行挖矿,而因为你的「协作」,将会有更多的读者有机会看到这篇文章,作者在获得了更多收入的同时,也累积了影响力。

这个时候合约就会自动根据你之前的投资凭证逐步进行兑付。这套机制不仅可以用来进行内容的分享,也可以应用在电商带货,因为本质上来说 UGC 也是商品的一种。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实践了一些其他的机制。我们发现,机制设计 (Mechanism Design) 会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可能我们永远无法寻找到最优解。因此我们想,不如把合约设计成可插拔的好了,每一套机制都部署一个独立的合约,并共享相同的接口。

未来还可以加入机制商城,让第三方开发者可以自行设计,用户可以在商城里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由选择。

我们决定先上线「转发既挖矿」的机制,但是这套机制上线之后,并没有达到我们所预期的增长。紧接着我们上线了一个简易的商城模块,支持使用各种 Crypto 购买各种数字拷贝,例如 Steam 里的 cd-key,数字拷贝的好处是不需要处理物流的问题。这些游戏大多来自我的一些独立开发者朋友,以及我们与国外游戏社区合作,参与翻译的作品,这些作者都愿意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打包卖给我们一些 Key。然而我们很快发现根本就没有多少用户会想用 Crypto 买游戏。

这个时候,我们才强烈的意识到,使用 Crypto 进行支付,本身就是一个有相当高认知门槛的事情。而币圈目前的用户结构,可能大部分还是集中在炒币,或是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投机的事情上。这样一款需要阅读、发现、投资、分享的产品恐难以满足这部分用户的需求。

我们醒悟了过来,并再次对产品进行了 Pivot。这一次我们选择抛弃「政治正确」,引入了 cny 支付,将自己包装成一款「互联网产品」,来为区块链世界发现新的增量用户。我们推出了「粉丝币」这一核心机制,将 Token 的主体,从文章转变为作者,显式的展示作者的社交资本 (Social Capital)。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person in possession of little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more social capital."

凡是有钱的人,总是想要更多的社交资本,这是公认的真理。

—— Eugene Wei, Status as a Service (StaaS)

X-Order:

Matataki 里也有交易所,和你们的之前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有什么联系吗?

一定要自己开交易所。

—— 李笑来

小岛 :

嗯,瞬 Matataki 的交易所现在用的流动性协议,与 Kyubey.network 的演化是一脉相承的。

其实 Kyubey 交易所的设计最早源自我们开发的一款叫做 eosotcbackup 的合约,顾名思义,它其实就是一个开放的订单簿。因为当时我们发现,有很多 EOS 的项目方,在发行了代币之后,大都不会立刻上线到交易所,或者有着自己 ad-hoc 的交易逻辑,而这个时候这些代币在民间事实上就已经开始流动起来,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价格了。

这些代币就算官方关闭了转账的接口,民间还是会想到各种方法进行交易,例如卖家直接将包含代币的账号授权给买方的私钥。

这种流动就是我们所说的 otc,通常表现为有一个群主作为担保,并从中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这像极了我们 14 年末、15 年初的时候大家玩山寨币时的场景。因为那个时候就开始时不时会发生一些担保人跑路的事件,彼时的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开发一个去中心化的担保系统,来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我发现自己的手里已经掌握了比那个时代多得多的开发工具了 ...

最早版本的 EOS otc 交易所合约只用了一个晚上的开发就被部署到主网了,在很多朋友的帮助下,这个「产品」第二天就正式上线了。第一版的交易所只有订单,没有撮合,订单的匹配需要用户自己进行操作,通常的使用场景是交易的双方在微信里沟通好价格后,在交易所里分别进行挂单和取单。

但就是这样简单的长尾交易场景,放在以太坊上开发是无法想象的,fee 和 latency 都太高了。但是在 EOS 中就可以方便的让用户免费使用我们的产品。由于 EOS CPU 的费率非常不稳定,随着产品的规模扩大,为了保持我们的 Dapp 一直可用,我们不得不去市场上买入更多的 EOS 以抵押足够的 CPU。紧接着新的问题来了,一些交易者在交易所中挂了一些符号一样,但是发行合约不一样,价格非常低的「假币」。部分用户看到了这些价格低廉的「假币」,出于 Fomo 的心态,没有仔细核对合约的名字,就选择了购买。导致一部分我们的早期用户买到了这些假币,然后找我们「维权」。虽然这个说不上是合约的 bug,但是考虑到我们在 UI/UX 的设计上,没有明确警告用户存在这种假币的风险,对用户产生了一定的误导,所以我们「赔偿」了这部分用户的损失。

所以说这个版本的交易所其实我们是亏的,但考虑到它在上线之初积累了足够的热度,我们决定集中开发的力量,对她进行改进。

我们在合约中加入了白名单机制,让运营人员审核,彻底杜绝了「假币」误导的情况;同时还在合约里加入了撮合引擎,因为 EOS 集成了 boost 的 multi_index map,可以在多关键字的情况下灵活的进行二分查找,优化了时间复杂度,于是我们能够在体验上做到和其他的半中心化交易所相当的性能。为了给用户更好的交互体验,我们也重新设计了 UI/UX,而最早版本的交易所,则作为一个「保护模式」下的彩蛋,被我们保留了下来,因为它不需要管理员编辑白名单,更加 Serverless,更符合我们心中对于 Public Good 的定义。

当然后来,就是币价凉凉,我们在死线上挣扎的故事了。同期的很多 EOS 上的半中心化交易所,也都开始谋求转型。我们的代码,就这样一直静静地躺在 Github 里,直到前几天有个国外社区的 EOS 开发者跑来询问我们交易所的情况,以及请教如何 Setup 和让我们解答一些对合约的疑问;这件事让我兴奋不已,我其实期待着有朝一日能让她焕然新生。

目前粉丝币的设计,主要源自我们对交易所项目的反思,现在让我回过头来看那个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协议,她的设计上还是有一些幼稚的,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在于 Bancor 的流动性协议事实上和挂单系统是不太能够兼容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之前设计的交易机制还是过于复杂。

而几乎与我们的产品同期,我注意到以太坊上也上线了一家去中心化交易所,这家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机制来自于 Vitalik 三年前在 reddit 上的一个 proposal —— 《我们能否用构建预测市场的方法,来构建一家去中心化交易所?》

这家交易所就是 Uniswap。如果现在让我重新设计的话,我肯定会选 Uniswap。

关于去中心化交易所,除了上面提到的自动做市形,还有订单薄形,两种形态也各有优劣,这方面我也不是专家,详请可以参考我们上次在大阪 Devcon 期间举办的 DeFi.WTF 嘉宾的分享,2.2 Tom Schmidt @0x - Evolution of Exchange Architecture of DEXes。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协议层面的缺陷,我觉得更大的问题是这个细分市场的用户现在实在太少了。

本来编程相关的协作,就是广义协作里面的一种近乎最高级的形态,是需要专业知识和大量沟通,因而评价系统也难以自动进行。再然后,开发 Dapp 的程序员现在更是少之又少,在某一条具体公链上开发的 Dapp 程序员则更少,而其中懂得正确的 Dapp 设计模式的程序员又更少,所以现在回想起来,搞不好我只是设计了一个给自己用的产品 Orz。

仙女座岛娘:作为区块链世界的原住民,我期待着有朝一日将自己通证化 | 火花访谈

Building for crypto influencers. This is another common trap for crypto startups. In most industries, if you build a product that influencers will love, millions of other customers will follow. But crypto is a weird space — the preferences of crypto influencers are very unrepresentative of crypto customers.

给 Crypto 领域有影响力的人做产品。这也是很多 Crypto 领域的创业公司容易陷入的误区之一。在大多数行业,当你构建了一个这个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人都会喜爱的产品时,通常也意味着将会有数以百万计的其他用户会蜂拥而至。但是 Crypto 是一个很奇怪的领域 —— 这个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人的喜好,完全无法代表其他用户。

—— Haseeb Qureshi, Dragonfly Research, So you want to build a crypto startup?

以太坊之外,区块链之外,还有更大的世界。

X-Order:

能详细介绍一下「粉丝币」的设计么?

小岛 :

流动性协议

比较 Bancor 和 Uniswap,Uniswap 的胜出早已形成公论,原因很多。首先 Uniswap 不会被 Bancor 代币寻租(之前 Bancor 的运营人员有联络到我们希望帮我们的 EOS 代币上 Bancor 交易所,当然代价是 5000 usdt ),然后更致命的原因 Bancor 的流动性是死的,而 Uniswap 协议的流动性足够灵活,可以随著市场的变化,动态调整。

最后 Bancor 协议的前提 —— 假设 cw 是定值,看起来也很没道理。而所有这些原因,导致的结果就会是 Bancor 锚定的代币,缺少脱钩的机制。关于这个论点,我之前在 Dapp Review 投稿的文章有说明:重新审视 Bancor 演算法,为什么 cw 是失效的设计 。

我还记得在刚打开 Uniswap 核心不到 200 行的 Vyper 合约的时候,就立刻被她的优美所吸引了,Uniswap 的协议是极简主义的,真正做到了菲利普·斯塔克所定义的 Less is more。

简单说来,和我们之前所选用的 Bancor 协议相比,首先 Uniswap 协议的 Bounding Curve 与 cw 无关,是一个反比例函数,也没有 BNT 在系统里进行寻租,而更核心的机制就是 Uniswap 的流动性是动态的,是由用户进行提供的。

而这个特性就完美契合了我对 AMMs (Automated Market Makers) 形去中心化交易所的要求 —— 她应该是灵巧的,慷慨的,能够随着通证本身的成长而成长的,她的流动性是可以转移到外部的,并与外部的环境和谐相处的 —— 而这些设计的目的,就是希望随着通证的成长,最终能够离储备金系统的摇篮,实现脱钩。

关于脱钩实验,可以参见代观公众号里的那篇创世文章 —— 《庞氏结构与拓展秩序》。

为什么选择以太坊私链?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回答,首先为什么选择回归以太坊。

首先以太坊是现在最政治正确的选择,另外使用以太坊开发,我们也可以利用到最多的基础设施,例如 Uniswap 的协议就可以直接 fork 来用,Etherscan 就可以直接用来追溯每一笔交易记录。另外就是以太坊本身也处在快速的变化和更新中,上个月我们在大阪举行的 Devcon 以太坊开发者大会上,我们就看到了许多令人惊喜的新特性,例如使用 Plasma、zk-rollup 和 optimistic rollup 所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让我们看到了以太坊未来的无限可能。

至于为什么选用私链,这是我们调研了目前其他 Dapp 所遇到的挑战,和我们自己产品的实际情况,所进行的必要的 trade-off。在 Felix Feng 的那篇 Slide,Story of DeFi, How it Started, Where It Stands Now, DeFi Definition Revisited 的最后,总结了 DeFi 行业目前遇到的四个难题,我觉得推广到 Dapp 领域上也是一样的。

一,是用户增长的瓶颈。

二,价值捕获的迷思。

三,未验证的去中心化路径。

四,智能合约相关的潜在风险。

  • 一最容易理解,也是最 Critical 的环节,正如前面所说的,区块链用户目前还是集中在那一批炒币用户,如何解决获客难题是每一位行业从业者都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一个问题。而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创造出某种新的价值,或者将旧有的错位的价值重新分配,从而满足某个用户之前无法被很好满足的需求,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发现 Killer Dapp。货币化和支付就是一个,但我们还需要更多。另一种方法是制造一些辅助设施,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 Mykey,支持多链的自主身份系统,目前就获得了十足的增长。

  • 二是在设计 Dapp 时所要考虑的最复杂的问题,目前坊间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法。一些相对失败的例子,比如以太坊上的 Raiden 网络、和 Bancor 网络,通常认为它们的 Token 就没有很好的捕获价值。而 MakerDao 则是一个有成功进行价值捕获的例子,MakerDao 建立了一个有意义的市场结构,满足了一个存量市场的刚需,业务闭环了,因此鹤立鸡群。

  • 三和二是一个紧密相关的问题,作为 Dapp 开发者,你被人希望默认需要满足的特性就是 Opensource、Serverless 以及 Forkable 的。如何在你被别人分叉之前,捕获足够的价值,形成足以形成壁垒的网络效应,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进行链上治理,也是我们不得不慎重思考的地方。

  • 四就不多说了,估计每个 Dapp 开发者都要交点学费,强如 Gavin Wood 当初也因为一个 silly mistake 交了近 50 万 ether 的学费。

选用私链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在解决上面四个问题之前进行过度,并且可以有效帮助节约用户的手续费,毕竟考虑到产品的形态,我们的产品是由无数多笔小额支付构成的。

我们希望可以在互联网世界里凿壁偷光,进行某种意义上的「重放攻击」,一点一滴的把用户导向 Web3 的世界。

Matataki 名字的由来

上面提到,在加入了「粉丝币」以及「商城」等诸多的特性之后,在沿用智能签名的名字就已经不合适了。于是我们就对产品进行了一次 Rebranding,瞬 Matataki 是日语“瞬き”的发音,字面上表示 Wink 的意思。这个名字是 Tmono 起的,是一个双关语,既代表了《圣斗士星失》里的 ——仙女座瞬,也代表了那些灵感稍纵即逝的瞬间,寓意人与人在共识之下的默契协作。

仙女座岛娘:作为区块链世界的原住民,我期待着有朝一日将自己通证化 | 火花访谈

思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偶尔会在这里停留。

—— 云风的 BLOG

关于 DeFi 与 Dapp

之前坊间有不少文章唱衰 Dapp,看好 DeFi。诚然,DeFi 是过去的一个周期中唯一实现快速增长的一个细分领域,但是仔细回想一下,DeFi 不应该是 Dapp 的子集吗?

所以说上面唱衰的 Dapp 实际上主要是链游这个细分领域。

这里说说我自己对 DeFi 的看法,从字面意义上看的话,我们的行业从诞生之初,实际上就是建立在 DeFi 的基础之上的,支付、货币化、甚至是闪电网络,哪个不是字面意义上的 DeFi 呢?

而事实上面对狭义上这个术语的定义,目前也没有达成共识,在上个月我们在大阪的 Defi.WTF 上的一个 Panel 上,每个 Panelist 对 DeFi 的定义都不一样。这里我更倾向于使用 TinaZ 的观点,认为 DeFi 是我们行业从业者创造出来的一个 meme,用 Dovey 的话说就是「DeFi 是 DApp 概念在以太上凉了之后的以太坊自救概念」。

对通证经济的信仰

仙女座岛娘:作为区块链世界的原住民,我期待着有朝一日将自己通证化 | 火花访谈

要谈通证经济,首先要理解通证是什么。关于这一点,从去年参加分布式资本所举办的通证经济设计大赛起,我就一直在思考,直到有一天 Tony 在 Stargazers 群里类比了物理世界的光所具有的「波粒二象性」,来描述通证身上所具有的「货币证券二元性」才让我恍然大悟。这个观点,后来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参见 《脑洞:从 BNB 重解商品、证券、货币三位一体「超级载体」的未来意义》。

骨子的我里依然抱着「进步主义」的想法,所以从刚认识比特币开始,就从来不认为未来会是一种币,或是几种币主宰的世界。我相信未来会是一个百花齐发、百家争鸣、多元共存的世界,会存在着千千万万不同功能不同种类的 Token。

目前主流的区块链 + 社交的产品,无一例外的都会发行自己的平台币,来捕获平台用户的创作内容所产生的价值(Steemit、Matters、Voice、力场、币乎),而这种价值捕获是否会形成一种新的层级的剥削?只是将剥削的主体从平台本身转移到了平台币的早期投资者?Vitalik 今年四月在 Blog 上发表的《论共谋》一文中,就指出过这些问题。

These kinds of experiments, attempting to reward quality content creation in a way that goes beyond the known limitations of donations/microtipping, are very valuable; under-compensation of user-generated internet content is a very significant problem in society in general (see "liberal radicalism" and "data as labor"), and it's heartening to see crypto communities attempting to use the power of mechanism design to make inroads on solving it. But unfortunately, these systems are also vulnerable to attack.

—— Vitalik Buterin, On Collusion

Matataki 在设计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币的主体,从平台转移到了用户。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掌握和定义经济与文化的始终是少数精英族群,他们是雅典的公民或者中国的士族。话语权从来都是一个奢侈的商品,士大夫阶层伴随着科举制度希望而逐渐瓦解了,但是文化本身,甚至语言、文字本身依然没有得到普及。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所列举的十四件大事中,就包含文化一节。

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而这种文化垄断的情况,在印刷术的发明之后开始出现了一点动摇,直到 30 年前互联网的发明,才得到一次彻底的改变。从印刷术的发明到新闻业的产生,相隔着很长的时空,而刚有互联网的时候,能够独立架设一个主页,也是少数机构和黑客的特权。这种情况直到 Web2.0 概念的诞生,才开始得到普及。先是允许大家写文章,也就是博客,后来 Twitter 允许大家只说几句话,人们管这类内容叫 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 不仅改变了互联网的形态,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形态,话语权从精英转移到了大众,很多国家的社会形态也因此发生改变。

有了 UGC 之后,如何被其他人看到,是个很大的问题。最开始这些博客是通过编辑的推荐进行展示,而这本质上依然是精英掌握话语权 —— 直到 RSS 的诞生。尽管 RSS 走向了消亡,但它的精神内核,这种人们可以自由决定关注内容的权利,在后续的产品设计中得到了保留。

胡适在《自由主义》一文中,援引了一首王安石诗歌:

風吹瓦墮屋,正打破我頭。

瓦亦自破碎。豈但我血流!

我終不嗔渠,此瓦不自由。

—— 王安石,《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他认为古代的中国所理解的自由,就是不受外界束缚和限制的权利。

而我认为,在话语权和关注权之后,我们还需要第三个权利,这个权利就是「铸币权」,它们分别对应了自由的三个维度:**
言论自由、选择自由、经济自由。**

《一天世界》在未来不会承接广告(更加不接受软文或「植入」)。我鼓励您 成为会员,每月三十元,让《一天世界》真正做到无所畏惧,并帮助我在 后稀缺时代 尝试写出别处没有的文字。

—— 《一天世界》

为什么「不鸟万如一」不愿承接广告?为什么更多的会员才可以让《一天世界》无所畏惧?因为经济的不自由,会剥夺我们自由思考的权利。

第三个是。随着消费主义的发展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选择空间,人们对「表达自我」的需求也成为在温饱后的第一消费要素。Instagram 大当其道,人人都是媒体,网红代替品牌,抖音火过明星。随着社会朝极度个人主义发展,个人需要直面作为生存主体的孤独,这就要求真正意义上的财产所有权,以及数据拥有权,这才是「人生而平等」的基本条件。

—— Dovey Wan,《三个不可逆的大趋势促使我投身创业》

很难想象 10 年前我们会在网络上直播自己的日常吧?但今天我们几乎无法拒绝使用社交软件而独自生存。随着信息密度的爆炸,个人想要获得关注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就是对这种「孤独」的刻画。

人类从石器时代起就是群居动物,为了能够消灭这种「孤独」,我们不得不在社交网络上病态的广播着自己的状态,Eugene Wei 在年初的那篇长文中对这一现象就有过深刻的洞察,并得出一个在我看来甚至有些悲观的结论:每个人都是寻求地位的猴子。

仙女座岛娘:作为区块链世界的原住民,我期待着有朝一日将自己通证化 | 火花访谈We are all status-seeking monkeys.

—— Eugene Wei, Status as a Service (StaaS)

而 Eugene Wei 那篇文章中所定义的社交资本(Social Capital),我认为就是个人影响力。

个人影响力是不是一个好的标的呢?我不知道,但至少比孤立的内容要更好一些。《市场正在吃掉这个世界》里有这样一幅插图:

仙女座岛娘:作为区块链世界的原住民,我期待着有朝一日将自己通证化 | 火花访谈

在《货币的非国家化》里,哈耶克曾经作出这样的寓言:

既然在一般商品、服务市场上自由竞争最有效率,那为什么不能在货币领域引入自由竞争?哈耶克提出了一个革命性建议:废除中央银行制度,允许私人发行货币,并自由竞争,这个竞争过程将会发现最好的货币。

—— 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

这种竞争在今天的 Crypto 行业,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

博客和视频网站已经吃掉了新闻、杂志和电视,共享经济又开始吃掉了宾馆和出租车行业。比特币开始挑战货币,而今天的 DeFi 领域,已经开始蚕食部分原本属于银行、当铺和券商的业务。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市场最终吃掉整个世界之前,还需要先吃掉社交网络。

Part 2. 关于岛娘

仙女座岛娘:作为区块链世界的原住民,我期待着有朝一日将自己通证化 | 火花访谈

X-Order:

说了这么多,还是没介绍你自己,能再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小岛:

啊,其实我不太喜欢谈自己 ... 我一直认为工程师的名片应该是她的作品,而我现在还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东西。不过真要看的话上周去 COSCon 的时候,超神经 HyperAI 里面有 一篇采访,里面记录了我过去和最近的状态。

X-Order:

听说你和我们上一篇采访 Dimension 的 CEO Suji Yan 是多年的好朋友,说说你们的关系吧?

附:《Dimension:数据属于人民 | 火花访谈

小岛:

这个话题就比较有趣了,因为同是女装大佬,人人网的时代我们就都盛名在外,所以其实我们在还没认识之前,就已经互相知道对方的存在了。但是那个时候网上的交流还不多。后来我没书念了,就被左姐姐介绍去了计蒜客做在线教育,计蒜客的 CEO Haoran Yu 以前在组织百度之星比赛的时候我们有过一面之缘,正好 Suji Yan 和 Yisi Liu 又同是 Haoran Yu 的 UIUC 校友,他们正好那个暑假里会来实习,于是我们就在三次元中认识了。

我那个时候比较中二,还在 QQ 空间里写自己要把 Suji Yan 当作女装道路上的「假想敌」来看待类似这样的文字,现在想想还是比较幼稚和可笑的。

后来的事情就是 Suji Yan 实习完又回学校了,而我在学校老师的各种帮助下又回到了学校再打一年 ICPC 冲击了一下 World Final,大概故事可以跟 14 年知乎上那个著名的 大三了又打铁了怎么办的帖子 衔接上。当然后面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冲击 Final 失利之后我就重新开始了家里蹲的生活开始自闭。直到收到了 Mujin 的邀请,让我能够去 Tokyo 参见面试,恰好这个时候 Suji 在东大交换,于是就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我们又在东京见了面。

我那个的时候日文还基本上见光死的状态,于是盐老师就带我见识了各种東京旮旯,让我认识了这个世界原来还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生命,我想我也是那个时候才认识到了一个超出赛博空间的,一个更加真实的盐老师,我当时还没有钱在东京住宾馆,还和盐老师一起在东大宿舍挤小床来着,现在想起来还真是一段美妙的时光。

这次日本旅行的这段经历大概是我走出人生低谷的一个契机,这个时候 Suji Yan 选择了退学,开始在上海做 Startup,在 Suji Yan 刚刚开始在 Shanghai 做自己的 AI + Social 的 Startup 的时候,我也介绍员工,帮看代码,帮过一些忙。然后我在网上意外接济了一些无家可归的 mtf,家里一时几乎成了避难所,而我此时只有出题、翻译和偶尔出去讲课的微薄收入,经济状况突然开始变得爆炸,这种情况直到我后来去了 Google Shanghai 才开始好转,而这个时期 Suji Yan 也帮过我许多,积极出主意,寻找 NGO 的帮助等等。

在我到上海之后,有段时间我们还合租在一起,每天晚上回来讨论着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我记得很深的是,17 年初的某天晚上,盐老师告诉我他在 900 美金的时候抛售了手中的比特币赚了好多钱。随后的加密货币市场迎来了一轮前所未有的牛市,有很久以前客户开始联系到我希望让我们重新开启当年的山寨币矿池,意思是现在挖矿又开始赚钱了。但是挖的矿的种类已经和早些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莱特币,狗狗币,大部分以前我们所熟知的山寨币都已经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新生代币,其中就包含以太坊。

为了能够更好的学习这些新知识,我那段时间在 Google Shanghai 组织了一个内部的区块链学习小组,开始做一些研究的工作,和湾区的小伙伴们活动,Bimonthly 的组织 Local 的 Meetup。每天晚上回到公寓,也会和 Suji 交流一些我的新发现。我想 Dimension 的很多 idea,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所以 Suji 的项目我一直都很支持,我还把自己打 hackathon 赢回来的一些 Ether 投到了他的项目里。

就像之前我们组织 Radical Markets (激进市场) 还有 Dweb 的活动,事实上我们之前甚至都没有沟通过,但是自然而然就碰到一起了。我们的共同目标都包含 Data as Labour,但是在眼下的时点,我们实现的路径恰好是相反的。Maskbook 是用左的做法,用加密作为武器,在社交网络里,组织起数字劳工的工会,以此与互联网巨头展开对抗,从而慢慢的促使她们自身的改革,让她们变得无害化。

而 Matataki 是用右的做法,用自由市场,用机制设计,用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让每个数字劳工拥有属于自己的铸币权,用通证经济的方法给自己的数据予以定价。

这其实也是我所理解的《激进市场》这本书中所传达的最核心的观点。现在的用户之所以不注重自己的隐私,其实是因为这些隐私对于用户而言,太廉价了。当我们寻找到了正确的方式给这些数据定价之后,情况就会有所不同。

在未来,我们还可以再通过某种合作社的形式,与这些巨头签订合同,将这些被明码标价的高质量的数据打包在一起,应用差别隐私,以某种安全的形式授权给这些互联网巨头,从而训练出的更好的 AI,反过来取得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促成某种和解。从而最终让我们这些数字劳工、这些互联网的难民,得到属于自己的「应许之地」。

当然哪一种路径是对的,其实现在我们都不知道,左派的路径会不会被巨头通过收买网络中的变节分子,从而一键获取党员名单,给一锅端了;右派的路径会不会机制里有所缺陷,导致被薅羊毛,或者被市场放大人性之恶,是否需要设计诸如熔断费率等保护机制,这些于我也都还是未知。

只有一件事会使人疲劳——摇摆不定和优柔寡断。而每做一件事,都会使人身心解放,即使把事情办坏了,也比什么都不做强。

——《人类群星闪耀时》

Part 3. 关于行业

X-Order:

从 2018 年到现在,这一年多,整个区块链市场也有非常大的变化,能说一下你观察到的变化吗?

小岛 :

在上一篇采访中,我提到「区块链行业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富有生机的领域,每一天都会有新的东西冒出来,币圈一日,人间一年,其实是这个行业的真实写照。」,因为 7x24 小时的价值流动,区块链行业是一个节奏和周期都被加速了的地方,所以,身处这个行业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认识和敬畏周期

我们这一波创业者启程的时候刚好已经是牛市的尾巴,所以大家其实还都挺惨的,都要在熊市中一路摸爬滚打上来。但是其实在这个熊市的大背景下,内部又已经有好几轮小的周期了。

我所经历的第一个周期 17 年的 ICO 泡沫的破碎,时间大概是 2018-05 到 2019-05,标志自然就是那场旷日持久的算力大战。第二个周期是 Fomo + Hype,时间是 2019-05 一直到 2019-09,标志是 Ray Dalio 的那篇范式转换的报告,表现为比特币向左,山寨币向右。第三个周期是 2019-09 到 1024,标志是 X-Order 的 《区块链行业陷入困境,破局之路在何方?。但是这个周期被第四个周期中断了!标志就是 1024。

问:

再说到最近的热点,国家对区块链的大力支持,你觉得会对行业有什么影响?会让你产生什么一些对行业的新的看法吗?

答:

其实我对行业到没有新的看法,但是发现公众对这个行业有了新的看法。

1024 之前,我们对行业的判断还是有些悲观的。

虽然很久之前,我们就在讨论和判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某一天会进来,但是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进来,也更不会想到这就来了。

我想,加快政府行动的更多的可能是外部原因,贸易战是一方面,因为要做人民币国际化,在一带一路国策上形成降维打击,还有就是 Libra,可能之前大家对此还有分歧,结果听证会上扎克伯格已经把什么都说出来了。不过我想,这对 Libra 也会是利好吧,果然自由市场会带来竞争,而竞争意味着进化。

而这些变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币价涨了,除了比特币,很多国产公链项目也都被救了一波。紧接着就是挖矿行业从落后产能中被剔除了,挖矿是区块链工业的基础,现在区块链和挖矿都可以公开讨论了,这是最大的变化。再然后紧接着还有央行数字货币,地方财政补贴,还有香港的交易所合规方案,一环接着一环让人应接不暇。

而对公司来说,现在招人也变得容易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建立区块链学习的社团,推动区块链技术走进高校,很多之前离开的老朋友们,也都陆续回来了。来参加线下 Meetup 的人也更多了,我印象很深的是,之前我去参加 iTalk 讲 Libra 的设计和开发,孔所和我都大力宣传,结果都没什么人来,1024 之后,我们又办了一场 Panel,都没约定主题,也没怎么宣传,结果,现场爆满。

X-Order:

对你的项目又有什么影响呢?会对你接下来的方向产生什么调整嘛?

小岛:

王利杰说过,创业要顺势而为嘛,之前各种技术选型,模型验证都做好了,接下来可以考虑重新开始扩张招人,做增长了。现在就连获客成本都感觉明显要比之前更低一些。

我们当然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去继承和发扬,中本聪的未竟之道。不过眼下考虑的还是如何让公司能够长远的生存下去,只有活下去才能看到自己被通证化,才能够「颠覆业界,收购脸书,改变世界」。我希望仙女座会是世界上最后一家倒闭的公司 —— 因为在那之后,每个人自己就已经是一家公司了。

——END——

参考资料:

[1]:《密码朋克 —— 自由与互联网的未来》

[2]:《激进市场 —— 战胜不平等与经济停滞的经济模式》

[3]:《货币的非国家化 —— 对多元货币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

扩展阅读:

  1. Eugene Wei, Status as a Service (StaaS)

https://www.eugenewei.com/blog/2019/2/19/status-as-a-service

  1. 李笑来教你割韭菜内部录音 52 分钟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6161081/

3. 比特币场外交易担保员跑路事件

https://wemp.app/posts/03d1aa9f-8b65-4187-9a24-80a84b824e14?utm_source=bottom-latest-posts

4. 比特币场外交易乱象:玩家陷“非吸”漩涡 被圈 3 亿元

http://www.bjnews.com.cn/finance/2019/05/22/581814.html

  1. Haseeb Qureshi, Dragonfly Research, So you want to build a crypto startup?

https://medium.com/dragonfly-research/so-you-want-to-build-a-crypto-startup-8904ca300794

  1. 庞氏结构与拓展秩序

  2. Vitalik Buterin, On Collusion

https://vitalik.ca/general/2019/04/03/collusion.html

8. DApp 生态观察:光环被 DeFi 抢走,留守的链游开发者要如何突围?

https://www.tuoniaox.com/news/p-374428.html

  1. 脑洞:从 BNB 重解商品、证券、货币三位一体「超级载体」的未来意义

10. Dovey Wan:三个不可逆的大趋势促使我投身创业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775742595406.htm

  1. Markets Are Eating The World

https://www.ribbonfarm.com/2019/02/28/markets-are-eating-the-world/

  1. Ray Dalio, Paradigm Shifts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paradigm-shifts-ray-dalio/

12. Felix Feng, Story of DeFi, How it Started, Where It Stands Now, DeFi Definition Revisited

  1. Tom Schmidt@0x, Evolution of Exchange Architecture of DEXes

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CoinVoice 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如需报道或加入交流群,请联系微信:VOICE-V。

评论0条

代观

简介:X-Order是一家致力于发现拓展秩序的研究机构。 我们通过演化和复杂系统的视角研究拓展秩序,希望成为链接新经济与跨领域科学研究之间的桥梁

专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