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875字 完成阅读需8分钟
你也可速览以下要点:
1、 随着加密数字货币这个新生儿的呱呱坠地,纸币越来越显得年老体衰,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对更高效率,以及更加凝聚共识的货币需求。
2、 前几日央行副行长发表署名文章中抛出对数字货币全面的思考,代表了中国央行反客为主的自信,以及坚定了推动“主权”数字货币的决心。
3、 如果央行数字货币开始发行,其实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在零售终端环节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对这类机构的冲击会非常得大。
自2008年匿名人物中本聪发明比特币以来,全球对加密数字货币,以及对区块链这一技术的追逐,可以说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主流资本市场的接受,以及传统投资机构的介入,把这一市场推向了一个新的产业变革时代。
如果不能站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加密数字货币,可能对于认识整个行业的发展,以及判断未来的方向都会产生一种较大的误区。
美元作为主权信用货币的杰出代表,在2001年至2008年间,贬值超过40%,并间接引发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1月3日比特币问世,而这个时间点,距离1913年美联储的诞生,已经过去了将近100年。
如果纸币也存在历史性周期,那么100年本身就是一个坎。主权货币背后,是大国兴衰史,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一世纪,每一个世纪,几乎都会出现不同的全球性霸主,100年是一个轮回,也是一个节点。
纸币的寿命,并不会因为加密数字货币的诞生而终结,但随着加密数字货币这个新生儿的呱呱坠地,纸币越来越显得年老体衰,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对更高效率,以及更加凝聚共识的货币需求。新的世纪,需要新的霸主,同时,也需要新的链接因子。
2017年初,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成立,此前中国在十三五规划当中,已经将“区块链”写入了要在未来五年,重点发展和攻克的科技项目。但由于中国刚刚进入到财富型社会,民众对任何事物的追逐,都建立在贪婪的财富梦想之上,导致整个区块链和数字货币市场过热,资金聚集效应过大,问题表现突出,使得政府在更大的产业规划和推广当中,变得十分谨慎,甚至一度停止了对区块链等研究成果和相关观点的输出。
很多所谓的区块链和数字货币从业者,一度认为政府根本不懂区块链,也很难理解投资者为什么会那么热衷于追逐去中心化的比特币等数字资产,但实际上从央行层面来讲,对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研究,是非常深入的。加密数字货币,如何被大国所用,如何成为一个历史性的,重新改造世界经济,并重构全球利益格局的工具,这才是央行层面所思考的。
从去年末美国上线比特币期货,日本开始发放比特币交易所牌照,以及此次冬季达沃斯论坛各方对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讨论,中国已经意识到,如何更大胆的运用数字货币来施展某些战略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由于过于担心一些投资者问题,就对一个战略性的机会畏首畏尾。
前几天,中国央行副行长,主管数字货币的最大领导范一飞行长在第一财经发表了长篇署名文章,阐述了关于央行对数字货币的几点考虑。
这篇文章并没有引起业内的重视,因为都还没看懂到底是什么意思。
站在政策的角度讲,能够在这个时候发出这种全面的思考,代表了中国央行反客为主的自信,以及坚定了推动“主权”数字货币的决心。另外从学术和具体操作层面,非常详细的解释了中国央行推动的数字货币,到底如何落地的整个细节性思考,使得一些认为央行并不懂数字货币真谛的说法,变得有些苍白。
这篇署名文章,真正的目的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向外界传达一个信息,中国一定会搞数字货币,但具体的搞法,并不是市场想象的那种,也并不是简单把主权货币数字化。另一个是,在声音较为噪杂,市场极度浮躁的时候,央行需要统一发声,不能零散的输出观点,以免遭到市场的过度解读或断章取义。因此,这篇文章可以说会成为很长时间里,中国对数字货币的定性文章。
但我很纳闷的是,该文章不仅没有引起业内太大的注意,而且主流媒体也并未出现太多专业性解读。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大部分人的关注点,主要停留在具体政策,或对自己投资是否会带来影响的层面,而不是数字货币本身。
范一飞在整篇文章里,提到两次“人民币国际化”,这是一个巨大的信号,此前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以及潘功盛副行长多次也发表了关于对央行数字货币的思考,以及专门的论述,但都没有提到数字货币的真正主要职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如果成为央行数字货币的目标之一,那么整个中国数字货币的发展方向就已经雏形已现。
从范一飞行长的整篇文章里,我看到了央行数字货币发行的整个逻辑和过程。
首先,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会采用区块链技术,按照其表述的,“央行数字货币则应基于账户松耦合形式,使交易环节对账户的依赖程度大为降低。这样,既可和现金一样易于流通,又能实现可控匿名。”基于此,我的判断是,央行数字货币最可能的运用模式是DPOS(委托权益证明)。
其次,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跟现有的法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如果按照数字货币的锚定资产M0(流通中的纸币和硬币)总量,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总量应该在5至7万亿人民币(总量有限)。
第三,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模式,会类似于ICO(首次代币发行),ICO当中,是投资者用比特币、以太坊等去购买某种代币,而央行数字货币是需要用现金或硬币去购买,而且是不可逆的,你只能将纸币或硬币兑换成数字货币,但不能将数字货币兑换成纸币或硬币。
第四,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跟目前电子银行上的货币完全不同,数字货币体现在你个人的钱包里,但不会计息,没有银行会给你的数字货币发放利息,银行作为一个节点,只负责数字货币的销售、发放,以及在数字货币发生终端交易的时候,发挥节点记账的功能。
第五,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会非常得多,但整个交易不需要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具体银行作为中介,达到了“松耦合”的作用,而且小额支付等可以做到不收手续费,对于大额支付可以适当的收取手续费。按照范一飞行长的说法,这给中国实施负利率创造了条件,也就是说,你持有的数字货币,不仅没有人给你利息,而且还要向你收取支付手续费,这跟现有的数字货币,比如比特币等类似。
第六,央行数字货币,不会附着任何智能合约的功能,不代表任何证券化的收益机制,而且中央银行本身做了一层担保,让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更加具备支付和储值功能。
回答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有炒作价值吗?
这个问题我不想展开来讲,但答案是肯定的,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其目标是取信于全球,要使得人民币国际化速度更快,除了主权信用的担保,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基于去主权化的共识机制。采用区块链技术,且发行量有限,尤其是做到了相对的匿名,而且可以合法的使用在各类市场,这样的主权“加密数字货币”才是迅速能够占领国际货币市场的杀手锏。因此,这样的主权数字货币,我认为未来升值的潜力是非常大的,但要想获取这一数字货币,首先你手里要有足够的现金,或者说硬币,就像你想要参加ICO,手上就得有以太坊或比特币一样。那么这一消息的放出,会不会突然增加社会对现金的需求呢?这个可能是央行层面需要防范的。
第二个问题,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对哪些机构的影响最大?
如果央行数字货币开始发行,其实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在零售终端环节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对这类机构的冲击会非常得大。另外,既然是M0替代,那么一些不法分子或腐败分子手上的现金就会很麻烦,如果给这个兑换一个截止时间,那么有可能会把一些不法分子或腐败分子手上的钱给废掉,想想就很有意思。
第三个问题,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需要挖矿吗?
按照我的分析,是不需要挖矿的,因为最可能的算法是DPOS,未来会有很多银行申请成为记账节点(类似于固定的大矿工),来完成巨大的运算工作。但银行这类节点,对数字货币的支付和清算,不会起到实质性作用,跟具体某个银行没有太大的关系,各个节点都在为一笔数字货币的交易提供算力支撑,达到了区块链底下的分布式记账逻辑。也就是说,数字货币的账户,只有一个地址,没有具体的开户银行一说。
第四个问题,我现在电子银行里面的钱能变成数字货币吗?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每个人都非常关心,实际上按照范一飞行长的解释,目前存在你银行账户上的那个钱,跟未来发行的数字货币,完全是隔离的,甚至可以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你可以把未来发行的数字货币,理解为银行的“纸黄金”,其价格可能会出现波动,也可以成为投资品,并且比纸黄金更先进的是,你可以拿着这个资产,去消费支付。对于央行来说,此数字货币的推出,确实可以降低民众对各类数字货币的追逐,稳定金融体系,保护主权货币,但也对现有的金融传导模式形成了挑战,具体实施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思考的问题,但整体中国数字货币的轮廓已非常清晰。
最后,希望中国不要因为自己赶上了互联网革命、金融科技,以及移动支付的革命,而忽视数字货币的革命。日本之所以如此重视数字货币的发展,就是因为希望借助这次机会弯道超车,掌握金融方面的主动权。我们时常讨论什么是大国重器,但我们的认知,依然停留在有型的实体阶段,未来的世界,是程序化的虚拟世界,大部分人的思想和行为,并非受制于实体的威慑,而是根植于程序化的共识性,驾驭民众认知的能力,将决定二十一世纪谁会成为新的霸主。
(文章原标题:数字货币 | 中国将发行加密数字货币,对哪些人影响最大? 作者:肖磊)
原文链接:http://36kr.com/p/5116485.html
免责说明:本文来自36氪,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火星财经立场。
火星提示:本站旨在传播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CoinVoice 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如需报道或加入交流群,请联系微信:VOICE-V。
简介:36氪为您提供创业资讯、科技新闻、投融资对接、股权投资、极速融资等创业服务,致力成为创业者可以依赖的创业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