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囤币定投还是短线交易?一直是圈内的一个周期性争论话题。
如果经常玩微博的应该发现,最近这四五天,某些从“远古时期”过来的大佬又在死囤和交易这里开撕,啥陈芝麻烂谷子的都扯出来了,而如果追溯起因,可能还源于这么一副图:
作为“信仰充值”,特别是减半临近,这幅图今年在币圈广为流传,其中灰色的线段为库存流量比 (stock-to-flow),大概意思就是商品的库存量和年产量之比,放在比特币上用的是市值 / 年产量。
这个图我其实也是觉得有些问题的:
(1) 如果按这个逻辑,是不是说,我只要做出一个能产生稀缺性的币,周期性减产,就能一直涨呢?
好像不然,当初那么多 copy 比特代码的币,有几个活到了现在?现在也依然有很多总量恒定+减产机制的项目,你又敢只因此梭哈吗?
(2) 趋势走势相似不代表因果关系,比如下图 (引用 AK 的例子) 是牛油果批发价和 btc 价格走势:
谷歌上以前貌似专门有一个网页 (记不太清在哪) 就是专门搜集那些走势相似但完全不搭噶的事物,相似相关并不能代表互为因果。
所以我觉得之前一些 V 的内容存在一些误导,今天在这里还是有必要理清一下
,我相信数字货币会更好,比特未来的价格会更好看,那是因为这个行业在慢慢发展壮大,有更多的人加入建设,有更多的人看到了资产自由流通的价值,而不只是一副有点想当然的图。
2.
关于定投囤币的内容,以前也写过,反馈不多,今天再来聊下呢,一是顺道看看,现在是不是市场上更能接受长期投资。
二是最近也刷了那个《定投-大佬的自我修养》:
地址:
https://github.com/xiaolai/regular-investing-in-box
有些新的体会,在这里也做一个小更新吧。
定投、囤、长线,具体方式可能有差别,但底层逻辑都差不多:
(1) 认定这个市场趋势是长期向上的,并选择这个市场中最优质的,能跟随大趋势的标的。
上周六的文章中 (只配置比特币可不可以?数据来说话) 也展示了一些数据,最后还专门强调了一句,哪怕最傻瓜的定投方式,只要时间拉长都是赚的,没有亏的。
(2) 为啥不一把梭,其实找一个相对低点一把梭,然后就不管了,似乎也是一个办法。但这里
,除了我们的场外现金流是按月增加的因素之外,就是我们对于这个市场的判断,经常是身在此山中,你很难正确的判断现在到底处于周期中的哪一部分,只能等趋势走出来,定投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错判的风险,均摊成本,买入后价格走低,依然能补仓。
(3) 长线怎样寻找卖点?
之前有那么一句话,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我其实也曾一直纠结这个该何时卖呢?也经常性的坐“过山车”。
以前懵懂的时候,跟所谓大神炒币,卧槽,从来只说让买啥啥,从没听过何时让卖,也因此交了很多学费。
后来不那么怕被割了,也发现很多大佬很少提“卖”这件事。现在我算是明白了,囤币定投的终极目标就是达到根本不需要去在意“卖点”的境界。
再说一遍:囤币定投的终极目标就是达到根本不需要去在意“卖点”的境界。
想象下你现在有 2000 个 btc,你会真的说还趴电脑面前看线,一定要当啥阶段顶点在卖吗?电话号码般的资产,你又真的会在意多一个零少一个零吗?还有当你真的有那么多资本的时候,那些杂七杂八的利息收入已经很夸张了,又真的要考虑是不是要把所有的币卖掉吗?
所以,大部分的纠结其实都源于没囤够,在没囤够 XXX 之前,所有的爱好都是囤币,好吗?
结语
1.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大家都死囤不交易,不是对行业不利吗。我能说的是,
囤币比想象中的困难很多,即便到处都在宣扬这样的价值观,最终真正能实践的不超过 5%,放心,人性就是更在意一天翻倍,而不那么热衷每年持续的回报。
2. 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不管是某老师的书,还是以上内容 (可能有点走火入魔,哈哈),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亲身去体验
,长线持有、定投是不是值得,拿点饭钱自己试一试,不就知道了,还有傻囤是不是 easy 的事情,自己试一试,也就知道了。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kevin 的行情分析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直接作为投资依据,数字货币市场风险较大,还请谨慎参与!
防失联,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风火轮社区
合作广告:
点好看的童鞋后来都暴富了
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CoinVoice 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如需报道或加入交流群,请联系微信:VOICE-V。
简介:我们以社区用户为中心,帮助用户构筑完整的行业知识体系; 同时也围绕用户投资场景,提供实时行情、项目评测、热点解读等内容
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