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始人气质风格、赛道、社区等 10 个维度读懂加密行业资本主义时代的基本面与价值投资逻辑。
原文标题:《加密资本主义时代的基本面投资》
撰文:索老头
一个项目良好的基本面涉及方方面面。任何一项都不能有严重缺陷。过分沉迷与追求项目的单一方面都有失偏颇,容易陷入误区无法自拔。花了两周时间,特意撰写此文,全文 25000 字。是我对币圈基本面投资的一个思考和总结。我相信币圈的长期走向会是美股:强者恒强。优质公司的价值获得体现。价值投资者获得应有的回报。
这是一篇分享给价值投资者的文章。如果你不相信在币圈有价值投资,那么请不要看,这会是纯属的浪费时间。
理想主义者的气质
创始人最好拥有理想主义者的气质。唯有理想主义者才能创造出伟大的项目。无论是中本聪、Vitalik、BM、Arthur 或者是 Jae Kwon,我们都能从他们的身上看到理想主义的色彩。
但创始人光有理想主义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对项目成功而言政治正确的性格特质。以下我用几个知名项目的创始人做例子。
人情练达、处世圆滑老道、理性
Vitalik,以太坊创始人。年纪虽不大,但为人处事圆滑老道。年纪轻轻却人情练达。大家在这点上都低估了 Vitalik。我以闪电网络 Raiden 这个项目举例。当时 Layer2 概念盛行,Raiden 是其中一个明星项目。但团队比较有个性。和 VB 的关系不是很好。在 Raiden 决定发起荷兰拍卖的当口,VB 就发了一条推特直言 Raiden 项目其实没有发币的需要。即便 VB 和某个项目的关系不好,他也不会在公开场合喷一个项目。作为项目创始人,这样的理性是需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以太坊基金会 ECF 原来的资助项目里是有 Raiden 的,后面却悄无声息的下架了 Raiden。如果你稍加观察,就会发现上个时代融资比较成功、收益比较优秀的以太系项目都是和 VB 关系比较好的。
Charles,Cardano 创世人。性格直爽,脾气火爆。查尔斯很难容忍别人对他项目的质疑。17 年牛市期间 Cardano 上线二级市场,价格涨了几十倍。即便在 Cardano 最风光的时候也有不少人质疑项目是空气和骗局。查尔斯推特直接开骂回去,各种 Fuck。直言币圈没有包容精神,充斥最大主义。
表演欲望:懂得表现自己、营销自己
查尔斯很懂得表现自己、营销自己。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自拍。被封为币圈最爱自拍的项目创始人。顺便说说 Preethi 这个大 V,她也很懂得营销自己。三个 Title 能把大多数人唬住:A16Z、Coinbase、Goldman Sachs。履历确实也是牛逼。
及时更新项目进展,给予投资者信心
查尔斯还懂得一直给予承诺,虽然 Cardano 的测试网拖延了两年至今未出,但他一直在推特非常频繁的更新项目的进展。这至少会让投资人有安全感或者说是一种心理安慰。如果项目进度一直拖延,创始人又放任不管对其没有任何公开评论,势必会引起投资者的恐慌。
创始人最好有一些表演欲望。在镜头面前善于表现自己,尽管你知道那只是一场做给大家看的秀而已。至少这能够稳定投资者的军心。因为相关利益者们的士气对项目最终的成败者起到很大的作用。
不在公开场合发表政治言论和偏激的观点
Jae Kwon,Cosmos 创始人。白左思想。想法非常极端。很乌托邦。我称他为极端的理想主义者。公开发表的言论通常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Jae Kwon 其实是一个很典型的反面例子。过度的追求「做真实的自己」。但是忽略了自己的公众身份是一个项目的创始人。
历史上无数经验证明,影响力者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有可能带来意料之外的近乎毁灭性的损失。所以不建议项目方创始人在公开场合发表极端的政治言论。那样会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具有凝聚团队的领导力
圈内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项目方的创始人需要有政治领袖般的能力。我觉得这种说法稍微夸张了些,更合适的说法是创始人需要有领导力。否则整个团队将会如一盘散沙般失去凝聚力。
在创始人领导力这点上 Jae Kwon 又是一个典型反例。最近 Cosmos 公司的管理层争议随着前 Tendermint 开发总监 Zaki 在推特向 Jae 开炮浮出水面。紧接着是 Tendermint 公司、Interchain 基金会的一系列重组事宜。然后是 Zaki、Jack 等开发功臣纷纷离开公司。前 Tendermint 的员工、现在是 Tezos 的第三大节点 Cryptium Labs 的 Awa 就在推特上直言 Tendermint 公司的问题才刚刚暴露出来。整个团队大部分的时间不在开发而是在「呼唤 CEO 出来」。可见 Jae 的领导力确实是有问题的。
成功的项目需要一个政治领袖人物
在 Gavin Wood 还在以太坊团队的那个时期,是由他把以太坊相关的重大技术发展和更新从理论白皮书转化为代码层面的:无论是以太坊黄皮书还是之后的 Parity 钱包等等。Gavin Wood 具有较为强大的代码工程实现能力。
初期由 Vitalik 和 Gavin 所领导的以太坊是比较完美的,Vitalik 负责研究理论,Gavin Wood 负责具体的代码实现。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 Gavin Wood 出走以太坊自立门户后,以太坊出现的 Bug 变多了,其中就有致命的 DAO 漏洞,以及之后版本更新不断的延期和跳票,以及现在 ETH2.0 转 PoS 的不断延期。如果 Gavin Wood 还在的话情况应该会变好很多。
但 Vitalik 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从理论上去推动区块链发展、一些架构设计还有密码学。他更是一个像政治领袖一般的人物。他本人就是以太坊最大的 Meme。提到以太坊,大家一定最先想起的是 Vitalik。有很长一段时间,Vitalik 是以太坊社区内的神,以太坊最大的 DAO 漏洞也是他最后拍板决定的。振臂一呼,一呼百应。所谓的社区领袖,理应如此。
以太坊是一个优秀政治领袖和强大代码工程师两者结合下的完美作品。
这也是目前无数公链项目的问题。要么缺乏一个能够共情的政治领袖般的人物,要么缺乏一个有强大工程实现能力的程序员。
Cardano 的创始人查尔斯也是以太坊创世团队成员,理论白皮书能力、煽动和共情能力都很强。Cardano 曾经抢占了 PoS 先机,但可惜它的工程实现能力没赶上它的白皮书愿景,项目一直拖延,到现在也没有音信。查尔斯和 Vitalik 的角色很像,都是政治领袖。
三点很重要的因素是:一个项目需要同时具备超强的理论白皮书能力、政治领袖程度的渲染和共情能力以及工程实现能力。同时前两个因素往往是合二为一体现在同一个项目创始人身上的。
但很可惜的是,即将推出的众多公链项目,很难再看到 Gavin Wood 和 Vitalik 这般天作之合的搭档。无论是 Polkadot 抑或是 Cosmos。Polkadot 相比之下稍微好点。
创始人是一个 Logo Man 是一个加分项
创始人本身是一个 Logo Man 这点会是一个加分项。譬如 Chainlink 的 Sergey。Chainlink 的粉丝经常恶搞 Sergry PS 各种各样的图片。在这种情况下,创始人已经成为了一种图腾和象征,或者说是一种 meme。这能够凝聚一个项目的社区共识。历史上成功项目的创始人基本都符合这一点。
在计算机理论和工程开发能力都很有天赋
创始人最好在在计算机理论和工程开发能力都很有天赋。以下是一位高手对知名项目创始人开发能力的评价:
「区块链需要一个创始开发者在计算机理论和工程开发能力都很有天赋。中本聪是最牛的。BCNXT 其次,Gavin Wood 和 Jed 也可以。Vitalik 理论天赋高,大规模开发能力需要练级。Charles & BM 是好的建筑工,开发可以。Jae Kwon 回到了 BFT 的老路上,是一个开发强的人。」
个人私生活正常
创始人的私生活最好不要太乱。最近网上流传着一张很火的图片,就是一个美女坐在查尔斯的腿上,右手拿着一杯威士忌。好多网友看到之后直言做空 ADA。这一点有些站在道德制高点。其实个人的私生活和项目没有太大关系。但是为了保持创始人的较好人设,尽量不要被爆出私生活混乱。
定期输出观点和文章
创始人最好定期输出观点和文章,来展现自己的思考。譬如 VB、BM 和 Arthur 经常在 Twitter、Steemit、Medium 输出观点和文章。V 神更偏技术,BM 除了技术还会抨击人性和政府治理,AB 思考更多的是对区块链治理的哲学。他们创造的三个项目无处不彰显他们的个人痕迹,ETH 的智能合约,EOS 的 DAC 大局,Tezos 的自进化理论。
创始人要在合适的时机放权
VB 在这一点上做的不错。在以太坊初期,几乎是他一人掌握权力。DAO 黑客事件爆出时,是他最终拍板决定硬分叉。但当以太坊奠定币圈老二的位置后,他逐渐的退居二线,开始放权。充当项目的吉祥物。不放权、没有在合适的时机放权,都会影响项目的长期发展。
人无完人,不能渴求一个方方面面完美的创始人
然而人无完人。不要苛求一个方方面面完美的创始人。沿用一位大佬的一段话,上面提到的各个项目的创始人,都是有自己的缺陷的:
几个相对有名点的创始人,BM 只会骗钱和「BB What if」,老查只会自拍和喷人,Jae Kwon 自我封闭,Arthur B 不善言辞靠吃老婆软饭,Zooko 也是白左傻屌,燕妮暴力狂。为数不多的区块链英豪孙宇晨,可惜英年早石。所以还是珍惜 Vitalik 吧。
寻找真龙项目
币圈从来不缺赚钱机会,总是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一些热点。从 17 年至今,ICO、公链、平台币、隐私币、DeFi、PoS & Staking、跨链等等等。而大多数的热点只是刹那的烟火或者割韭菜的套路:
有的热点没有确定性。比如 STO 和 DeFi,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实现,我们也不确定什么币种能成为代表;也比如隐私币,我们不能确定隐私性的需求迫切程度。
有的热点没有持续性。比如小野矿币,没有强庄支撑没有资本机构青睐,它只会是一个短暂 Pump And Dump;又比如模式币,终究逃不过快速拉人头然后崩盘的宿命。
但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出现一些币种的上涨,它兼备确定性和持续性,是真正的天命所归的真龙。对于炒币者而言,它们就是上天馈赠的 Easy Money(容易赚的钱)。炒币的人,可以错过其他所有热点,唯独不能错过捉住真龙的机会。
17 年下半年的以太坊 (ICO 创投界新革命)、18 年上半年的 EOS(胖协议深入民心)、19 年上半年的 BNB(人人赚钱的 IEO,ICO2.0),这些都是当年的真龙。错过这些机会的人,其实都应该给自己扇嘴巴。
题材要大,赛道要宽
加密货币项目不是做生意,它不因为生意赚钱而估值增长,而因烧钱抢占市场,抢占社区共识,抢占价值定位而增长。
为什么公链能够百花齐放。因为公链这个题材本身够宏大。因此有足够的包容性。大资金进来的可能性也大。2017 年的牛市可以说是公链的牛市。
虽然目前公链项目的估值普遍较高,项目密集程度远大于需求,可以预测最终留下来的公链屈指可数,其他的都将一地鸡毛。但为什么资金仍然不断的去投资公链?因为目前区块链底层基础设施仍然在初期阶段,而底层堆栈又是兵家必争之地,谁占领高低,谁就能获得百亿甚至千亿美元以上的空间。
真龙项目所选择的赛道一定会是宽赛道。只有赛道足够宽,商业逻辑才能圆,世界观才够大,才能容纳足够大的资金,才能产生足够大的泡沫,才可能出现独角兽。
新颖独特的故事和题材
如果不能在一个类别中成为第一个,那就建立一个你可以成为第一个的新类别。
几乎每个人都对新的东西感兴趣。不是每个人都对什么更好感兴趣。新的、新颖的、有趣的东西使我们兴奋并引起关注。仅仅是对现有事物的改进并不会得到足够的关注。
随着新类别的创建和推广,该类别中的项目自动成为第一个领先的前景,因为实际上没有竞争。
拥有一个新的类别很棒,因为它为其他人提供了一个「关键点」,这可以使得人们轻松记住项目,并且还为项目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成为领域中的新话题。
以下拿 Holochian 举例。
Holochain 的口号是:Think Outside of Blockchians。即跳出区块链思考。
Holochain 不仅仅是另一个以太坊克隆。Holochain 是从零开始编码,甚至不喜欢将自己归类为区块链,事实上,他们更愿意被成为区块链替代品。
他们的方法与目前所有的区块链解决方案都有根本的不同,因为它试图打破并重新设计互联网的核心功能。
Holochain 背后的理念:Holochain 提供了一个防篡改的分布式账本,它结合了散列、数字签名和分布式哈希表(DHT)系统。专注于以点对点代理为中心的模型。而不是像区块链中那样以数据为中心的模型。Holochain 具有巨大的扩展能力,因为网络中没有对节点的全球共识的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成功地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的类别,赢得了人们的关注。建立新颖而独特的东西极大地有助于区分项目,从而使其令人难忘。
输家思维
一种商业模式获得较大成功后,就会引发一批跟踪者、模仿者。同时资本市场很容易在出现成功的范例后加大投资。
以以太坊举例。当比特币社区面临创新者的窘境时,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lin 提出了智能合约的想法,引发了嗅觉灵敏的投资者跟随。他在硅谷做了一个充斥了代码的演讲,PPT 的演示过程全部都是代码,做完演讲以后投资人们都非常激动,认为这就是未来。随后以太坊通过 ICO 完成了一笔 2000 万美元的募资,创下了资金募集奇迹。
在技术逻辑、故事完备的情况下,投资人愿意冒险一试。万向肖风在 VB 最困难的时候给了他支持,从而有了今天的以太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肖风对以太坊的成功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当然,他也从以太坊的成功中获得了巨大的回报。
而随后 2016 年、2017 年的 ICO 热潮则是追求「更好的以太坊」的结果 (Grin 的故事有所不同,它追求的是「更好的比特币」),高 TPS、分片、分层、跨链……如今行业内非常熟知的概念,都是服务于「更好的以太坊」这个主题。
回顾历史,你会发现,正是因为有了 PoW 机制,所以比特币社区在早期才会有一个相对健康的资本市场,能够孕育烤猫等成功案例; 这个成功案例激发了后来更大规模的投资投机活动,从而能够支撑以太坊的诞生;以太坊的成功,则带来了区块链协议开发融资活动的大爆发。
纵使资本闻风而动,但到底有多少公链能成为「更好的以太坊」?究竟这个世界又需要多少「更好的以太坊」?这个问题或许需要再到 3~5 年,才会得到更好的回答。
在此和大家分享圈内一位大佬的「输家思维」理论:龙头股票龙头板块,自己没抓住之后,就去找所谓的类似标的。所谓的散户踏空。要是在股市,会输的很惨。不过币圈反正信息传递太快,也没那么专业。碰到 17 年大牛市,说不定就发财了。碰不到,就闷杀,gg。
根据输家思维的理论,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错过以太坊,转而去寻找以太坊杀手的人最终都铩羽而归,甚至碰到归零项目的原因。
龙头板块,龙头项目
营销学里的营销定位有提到,要占据消费者心智,你必须在细分市场里成为第一。如果你做不到,那你就像百事可乐那样成为市场第一 (可口可乐) 的对立面。类似互联网或者币圈从业者经常所说的头部效应。你必须选择细分市场里面领先的那几个项目,因为最终他们会瓜分整个细分市场。
判断一个项目,先看它是不是在它选择的细分市场里是第一,或者它独创了一个新细分市场。如果答案是否定,那它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成为现在行业第一的对立面。举例子来说,区块链 2.0 的代表以太坊就是智能合约领域的第一,那如果新项目想要在这个细分市场,最好的方法就是成为以太坊的对立面,所以也就能看到 EOS 一直怼以太坊,BM 一直怼 V 神。
尽量去寻找以太坊,而不是以太坊杀手们。换句话说:
挑各个赛道的龙头项目。买最好的。无论它有多贵。因为它今后会更贵。
因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是否成为一个标准
判断一个项目能否大业所成的一点是:它本身能否成为标准。
拿公链举例。每个人对公链的评判标准不一而足,但也许有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判断标准,那就是公链本身是否是标准。大多数公链也都是这么标榜自己的,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公链都只是把自己做成了一个产品,少数把自己做成了一个品牌,只有极个别做成了标准。就如比特币是行业价值存储的标准,以太坊是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金融的标准。而 Cosmos 和 Polkadot 正在成为跨链标准的路上。
看公链一般都是试图回答一个问题,这个公链的共识期有多久。所谓的共识期就是大众在多长时间内会被认可。如果共识期是和行业绑定的,那么就下重注。如果共识期是几年的,那就不要 all in。而当下公链落地的困境在于,竞争对手太多,但是没有几个作为标准能够跑出来的。
赛道的炒作空间和炒作生命周期
一个项目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如果一个项目是它所属赛道的龙头,那么这个项目所在的赛道或者说项目所代表的概念炒作空间有多大?
除了炒作空间,还要考虑整个赛道的炒作生命周期,跟产品生命周期一样,一个赛道诞生后也是有炒作生命周期的,
有一些赛道被炒作过了之后,可能已经涨了很多了,它就会变成一个稳定币或者说慢慢衰落的币。具体的表现是:不会有独立的行情,也不会跑赢大盘。只可能在大牛市的行情是被动的跟涨,但是涨幅远远不会跑赢大盘。
比如 DAG 这一赛道曾经的 DAG 技术三雄(IOTA/NANO/GBYTE),DAG 赛道的炒作周期明显已经趋于稳定期和衰落期,当然也可能会老树开花,但是否投入到其他赛道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微信群不等于社区
建立项目的微信群不代表这个项目就拥有了社区。微信群是最容易建立的,每个人都能在 5 分钟之内把一个 500 人的微信群拉满。这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很多项目方往往喜欢自欺欺人,动辄建立十多个微信社群,然后对外宣称自己项目的社群有几万人。
不要把社区局限在微信社群。社区其实是一股自发的无形力量,而这股力量可以概括为 meme。
长期能够存活下来的社区一定拥有很强的 meme
国外媒体 Messari 的创始人 Ryan Selkis 说过:The only crypto communities that will survive in the long-term will have strong memes。
意为:长期能够存活下来的社区一定拥有很强的 meme。
Meme 是可以在社区中传播的文化单元。可以是一个观念、一种价值或者某种行为方式。它代表了一种共享的文化或对现实的认知。
目前市面上排的上号的币种,我们都能给它一个朗朗上口的绰号。BTC 是数字黄金,ETH 是金融结算平台,EOS 是区块链 3.0,BCH 是电子现金,Tron 是复制加黏贴,NEO 是中国以太坊,LINK 是插头币,Rchain 是泰迪币,Polkadot 是万链之母,Cosmos 是插座币。
我们把这种给加密货币取绰号的方式叫做 Meme。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 Meme 提取了去中心化网络的价值定位,并将它转化成了一种便于网络内利益相关者分享和立即的形式。
在当今时代,注意力属于稀缺产品,人们只需要轻点几下就可以在社区之间切换,因此建立一个有粘性的品牌对于打造网络效应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一个网络的价值定位越容易被用户传播,这个网络的发展潜力就越大。
加密圈子里一个流行的 meme 是「HODL」,它用来形容那些在波动期仍持有而不抛售的想法。「HODL」一次最早出现在 2013 年,当时一个网友在 bitcointalk 论坛上把「hold」这个词给拼错了。像「HODL」这样的 meme 使加密社区变得更加强大,因为他们让人们在艰难时期更加团结。
又比如比特币的「数字黄金」meme。由于仍处于早期,比特币的价格波动性可以先放在一边,理论上说,它的确是比黄金更好的一种价值存储,因为其供应量上线被限定在 2100 万,而且比黄金更容易携带。跟机构投资者说话时,「数字黄金」这个说法让他们更容易理解这个概念,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黄金,或者很容易明白在投资组合中持有黄金的意思。
总之,meme 对加密货币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社区持续发布高质量内容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发展的技术领域中,发布内容来帮助教育和消除人们对项目相关可能存在的困惑、恐惧和疑虑,可以获得巨大的回报。要做到这一点,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始终如一地推出高质量内容,不仅使社区成员保持在生态中,而且帮助他们吸引新的人加入社区。
加密货币是一个高度技术性的领域,更精细的技术细节往往会让大多数人头脑混乱。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团队需要制作通俗易懂的内容来帮助人们了解他们在做什么。
譬如 Holochain 这个项目,他们曾经写了三篇文章:分别为 100 字、200 字、500 字解释 Holochain 是什么的简单技术文章。
这并不能让读者对 Holochain 的工作方式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但它确实为开发人员和非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全面但理解的出发点。因为区块链领域中大多数人不具备技术背景,因此将事情简化会有很大的帮助。
另一方面,为了给不同的社区成员和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Holochain 还做了以下努力。
Holochain 撰写了三篇不同的论文:分别是针对初学者或非开发者的绿皮书、货币经济说明书用来为那些具有经济 / 金融头脑的人解释代币经济、技术白皮书详细介绍 Holochain 的内部工作原理。
为了迎合终端开发人员的新手,团队为常见问题创建了专门的页面-「了解关于 holo 的所有信息」。除了书面内容外,还提供了大量视频,以进一步迎合那些喜欢看视频和音频内容的人。
如何判断项目的 meme 度
一个项目的 meme 有很多种的表现形式,一种是像上文所说的,对事物的一种形象概括,譬如比特币的的「数字黄金」,以太坊的「世界计算机」,波卡的「万链互连」。
另一种形式是推特上项目代码的提及次数。譬如 Chainlink 的代码是 LINK,在推特输入 $LINK,即可查询到推特上提及 LINK 这个代码的相关消息。
Chainlink 这个币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们有一个 Chainlink Marine(海军)。大约有 1000 多个人组成。这 1000 多个人每天就在推特上输出有关 Chainlink 的喊单内容。这让 LINK 这个代码在推特的热度始终居高不下。
我们戏称 Chinlink 这种币有推特邪教粉丝团。
在这里推荐一个网站 Lunarcrush。这个网站是项目热度的数据分析网站。是推特代码次数提及的一个量化指标。
另一种形式是 4chan 这个论坛。这个论坛很纯粹,没有任何理性的项目分析,是一个完完全全喊单的论坛。喊单内容是以恶搞图片配文字的形式。在 4chan 这个论坛,有各种人喊各种币,真真假假很难辨别。
诸如 Chainlink、Holochain 这样表现优异的币,都是出自 4chan 这个论坛。Chainlink 甚至被称为 4chan 的板币,因为 4chan 这个论坛 90% 的时间都被 Chainlink 的相关内容所占据。
另外 4chan 论坛的币种热度一般是和推特币种代码的热度联动的。譬如 Chainlink,它也同样霸占着推特代码的讨论热度。
以上这些全都是经验之谈,无法通过逻辑去认证。但确实有一定的参考性。
谣言而产生的 fomo 情绪
Holochain ICO 之后,有一个 Reddit 上的帖子迅速传播:大约两个以太坊创世钱包的资金大量投资于 ICO (以太坊创世钱包是为那些投资于以太坊原始 ICO 的人而创建的钱包)。
这引起了许多讨论,因为许多人开始质疑和怀疑这些早期以太坊采纳者对 Holochain 了解多少。一些人甚至推测钱包的所有者可能是以太坊的开发者。
创世的一个钱包把以太坊送入了 Holochain 的 ICO 合同。不用说,关于早期以太坊采纳者大量投资于 Holochain 的传言导致了大众 Fomo 从而更广泛的加密社区获得了 Holochain 的更多信息
在币安上市 Holochain 后不久,Holochain 在与 Holochain 的通信总监 Matthew Schutte 的网络直播中提到了 Holochain 和 Mozilla 之间潜在的合作关系,获得了第二次热度。
关于这种潜在合作关系的传言引发了 Holochain 的进一步讨论,这些传言在 9 月和 10 月通过口碑传播,最终引发了更大的猜测和探讨,促使 Holo 代币有了更积极的价格上涨。
在幕后悄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然后适时发布积极消息,其效果远远大于在其他人无法根据消息采取行动时让合作伙伴的消息提前泄露。
项目的社区运营
项目方可以定期举办诸如竞赛、测验、黑客活动或者 AMA 等互动活动,以维护项目和社区之间等紧密关系。同时和社区之间持续沟通,让社区成员保持参与感和兴趣。
项目方的市场运营对社区的建立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很多项目方的社交频道会走高冷的路线,每次推特的更新都是技术开发相关的内容并且更新频率非常之低。整个推特的社交频道处于一种门庭冷落的状态。最直观的体现是:推特的关注人数不多,并且每条消息转发和点赞的人数也稀少。这些都是市场运营的大忌。
目前整个区块链行业仍然是由国外团队的技术创新所引领,所以推特这个社交频道一定是项目方的兵家必争之地。
我会拿 Kava 这个项目举例。这是一个值得项目方学习的案例。他们的市场运营非常均衡。既有常规的开发更新内容,更多的是非开发向的更新内容。比如和各个社区展开 AMA 活动同时对转发该条推特内容和参与 AMA 提问的人发送代币奖励。又比如通过转发推特抽奖的方式分发代币。
那些市场运营做的不好的团队,往往是带着传统互联网的思路来做币圈项目。他们忽略了加密货币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草根社区。而草根社区需要项目方用心和接地气的运营。
令我惊讶的是,Kava 还专门建立了几个推特喊单的小号,专门去喊单 $KAVA。他们还建立了诸如 Kava 印度,Kava 菲律宾这些地域性的推特号去推广他们的项目。
Kava 这个项目给我整体的感觉就是非常懂行,懂币圈的运营思路。
如此用心的市场运营,这对于一个只融资了千万美元级别的项目来说,是非常可贵的。这说明一个道理,项目方的市场运营做的好不好,和钱没有关系。
而有些项目动辄融资几千万美元,却对市场运营一点都不在意。以较低的频率在社交频道上更新内容,和社区成员一点都没有互动。更新的又都是技术开发向的内容。也难怪这种项目最后会失败。
社区不是单靠一个 KOL 就能支撑起来的
如果你特别看好一个项目但是这个项目热度不高怎么办?当然是去建立项目的社区,去宣传这个项目,去喊单这个项目。毕竟如果你买了一个币,却不去宣传它,这是很不应该的。
但是也不要忘记,一个项目的社区, 绝非是靠一个 KOL 就能支撑起来的。就像一个公司会有创始人独揽权力的单点失败风险,如果一个项目长期只有某个 KOL 在推动,其他人却一点都不出力,那么这个项目是有些问题的。
社区的形成,靠的是千千万万个 KOL 们,以及千千万万个普通持币者们。
KOL 站在台前,振臂一呼,千呼百应。后来这个项目成功了,成为了巨头,KOL 也一战成名。但一个项目的成功一定是各方合力的结果,是天时、地利加人和。而 KOL 所能做的,也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
一个 KOL 的成功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失败的 KOL 们。
所以要谨慎那些长期只有某个 KOL 推动的项目。
影响力者、意见领袖的背书
受信任的人和品牌的认可有助于提高项目的认可度,使人们更加关注项目。由于现在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除非一个项目一直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否则他们很快会流向下一个吸引他们注意力的项目。
还是拿 Holochain 做例子。几个关键的意见领袖在 Holochain 的 ICO 之前、之后的成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意见领袖在指导更广泛的加密市场和社区关注的问题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 Holochain 尤其如此。
在 Holochain 的案例中,一个关键的意见领袖是 Andre Cronje,在 ICO 接近尾声的时候他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评论崇拜 Holochain 的代码。
当时,Cronje 刚刚起步,他的评论在许多高级加密社区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 Cronje 之前,没有其他人公开审查「已经建立」的区块链项目代码。同样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能像 Cronje 那样严肃地做这件事。
Cronje 的 Holochain 代码审计获得了比 Quarkchain(另一个在 2018 年大肆宣传的 ICO) 更多的积极评价。在迅速获得名声称几个大名鼎鼎的项目仅仅是抄袭以太坊代码之后,来自 Cronje 的积极评价意味着严肃的商业。
事实上,审查不仅是积极的,而是高度赞扬 (并且几乎崇拜)Holochain 的代码,这使得该项目获得很多人和不同的加密社区的关注。
「Holochain 和我以前看到的不太一样,所以这个代码审查不会像你以前从我这里读到的任何东西。Holochain 可扩展分布式计算模型似乎将去中心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不是太好了令人难以相信?」 ---Andre Cronje
熊市是项目社区共识的试金石,选择穿越牛熊的项目
牛市时各个项目都是鸡犬升天,里面不乏一些垃圾空气项目。但当熊市来临时这些垃圾空气项目就各个原形毕露了。而那些真正优质的项目,有强大社区共识的项目,价格会有很大的支撑。在熊市里的跌幅会比其他项目小很多。
像比特币以太坊这两个最典型的项目,他们都是经过漫长熊市的考验后存活下来,并且穿越牛熊的币种。所以熊市是检验项目是否优质的好时机,也是项目社区共识的试金石。覆巢之下无完卵,在大熊市之下,真的就只有共识的币才能存活下来。而活着,你才能看到明日的阳光。
项目需要有沉淀期,社区是沉淀出来的
第一代以太杀手追求哲学层次上的差异,EOS,Cardano,Tezos 各有自己的哲学故事,形成新的文化部落。EOS 的大选投票,ada 的学术向,Tezos 的链上民主。
前两者都在上个时代大放异彩,Tezos 则诞生在 18 年熊市,本应该在上一轮牛市绽放光芒的它在生命周期上相当于延后到接下来的一轮牛市。这种时间错位和每个项目的时机、每一轮周期的大环境息息相关。也正是因为这种错位,让投资者在每一轮周期中都可以配置优质的标的。
我相信在即将上线的的 20 个多个 PoS 公链项目里面,一定会有 3-5 个成为下一轮牛熊优质标的。因为这些项目聚集了近一两年来最好的资源、人才和资金。(这里说的下一轮牛市,指的是接下来的一轮牛市之后的再一轮牛市)。
而现在行业的局面,给我的感觉是该占的坑位已经被现有的头部项目占领了,后面的项目没有太大机会。聊起跨链,你只会想到 Cosmos 和 Polkadot。聊起 PoS,你只会想到 Tezos、Cosmos 和 Polkadot。以太坊说着去中心化金融的故事,生态愈发强大。比特币作为价值存储的低位自不必说。其他项目还有占领市场心智的机会吗。只能说很难。
干脆错开时机,用时间换空间,现在加下来 2-3 年的牛市中沉淀积累,然后选择在下轮周期爆发。
一个项目必须要有自己的沉淀,如果没有沉淀, 注定难以走向市场。这个沉淀期通常是 3 年左右。而现在项目的普遍问题是,在一点都没有沉淀的情况下,迅速推向市场。完全没有预热和前奏。这注定是失败的结局。
优秀的艺术家抄,伟大的艺术家偷
Tether 是发行在 Omni 协议上的资产。币圈老人应该都知道 Omni。Omni 的前身是 Mastercoin。Mastercoin 是在 2013 年夏天推出的代币预售项目, 几个月后 Counterparty 诞生,2014 年初以太坊开启预售。Mastercoin 可能是第一个做到在产品推出之前就进行代币预售的平台,这里的代币预售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 ICO。
即便 Tether 在过去的几年内饱受质疑,它仍然占据了稳定币最大的市场份额,并且高居市值排行榜第四。而基于 Omni 协议发行的 USDT 代币,则占了 90% 的比例,基于以太坊和波场发行的 USDT 代币只占剩余的 10% 份额。
哭笑不得的是,Omni 这个币早已无人问津,被丢进了历史的垃圾桶。
回顾历史,我发现第一个新技术的创造者,并不意味着最终就能成功。
Bytecoin 开创了匿名环签名技术的先河,但因为预挖等问题被社区抛弃。Monero 复制了 Bytecoin 的代码,最终却占领了暗网的支付市场。Mastercoin、Counterparty 和以太坊,这三种币都在追求同样的目标,即建立一个发行新代币的平台。前两者早已成为历史的注脚,成就一代霸业的是后来者以太坊。
以太坊现在做的事情,比特股之前全部做过。MakerDAO 的那一套玩法在比特股的网关上都有,连 MakerDAO 的联合创始人 Rune 之前都是比特股社区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那也是比特股最先提出的理念:DAC。以太坊最终继承其衣钵,将各种功能和特性发扬光大,加之 EOS 把比特股自我迭代。自此比特股彻底成为加密历史中的一抹记忆。
我们都说先发优势有多么重要,但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何其关键。
比特币远古大神 Jimmy Song,其一人相当于整个币圈的历史。如果不看他的文章,我不会知道原来 Charlie Lee 在创造莱特币之前还创造过两个狗屎币:Tenebrix 和 Fairbrix。这段黑历史可能他本人都不愿提及,但是却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是莱特币成功了而不是前两个。Jimmy Song 揭晓了答案,多年来,Charlie Lee 对许多人说,他最具前瞻性的想法,是他给了莱特币一个朗朗上口的称号:比特金,莱特银。
至少在加密货币这个领域,大部分技术对币价都没有直接的正面影响。也因此我们常常戏称这种现象为:技术还在,币却没了。
因为技术容易复制和取代,技术优势可以转移和集成。但共识和生态却是马太效应,就像同是贵金属,更稀缺的有很多,但几千年来都取代不了黄金的地位。在没有高纬度产品彻底打破局面之前,寡头垄断甚至赢家通吃很可能就是宿命。
那么一个从零开始的项目如何积累共识和生态呢。答案只有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对区块链项目的重要性
最初的时候,加密货币和区块链尚未成熟,就像八九十年代的电脑一样,虽然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很脆弱。因此,它们的大多数用户都是技术迷,而且关注的问题往往着眼于技术,而不是市场进入战术。
建造这些系统的技术人员通常相信「只要你能搭建出来,用户自然会有」——这种心态他们多多少少会有,只是程度不同。2011 年,比特币的发明者在没有为未来提供任何指引的情况下就抽身离开了这个项目,情况倒确实符合这种论断。
但是情况已经发生变化。
为进入市场而进行营销已经非常重要。不信那就看看以太坊。以太坊的市值已达百亿美元,但其领袖 Vitalik Buterin 基本上是以飞机为家,在世界各地向信众传播福音。当然,他显然更喜欢深入研究而非公开演讲,他似乎永远在倒时差,工作日以继夜。在他搭建以太坊的首个版本时,他居然还有时间和精力学习中文,想要将以太坊介绍给中国。除了 VB 孜孜不倦的宣传,以太坊基金会也向世界各地的基层社区建设注入了大量资源。
简单来说,人们并不是自然而然就来到了以太坊,是以太坊基金会将它推向了市场。
区块链领域技术复制、分叉和剽窃的实例
在区块链领域,所有技术基本上都是开源的,竞争对手便开始更加积极地复制彼此的代码,并且利用自己的基金会的平台与其抗衡。这种情况正在加速。
以下大事记以时间轴列出:
这些只是一些公开的例子。复制、分叉和剽窃的速度正在加快。到截止 2020 年,区块链行业已经涌现数百个这样的例证。
通过市场进入策略尽快占领市场
考虑到所有的开源代码都可以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复制,所以最重要的事情无非就是尽可能快地实现网络效应,而后者主要关乎市场进入策略和执行力。
因此,现在看来,当前的区块链领域,取得长期持续成功的关键是市场进入策略和执行力,而技术和产品本身几乎是无关紧要的。 对于几乎所有的加密货币团队来说,这恐怕都是一个骇人的想法。
如果你问所有加密货币团队,「在你的组织、技术、产品和市场进入策略中,哪个功能最强?」我怀疑只有不到 1% 的团队会说是「市场进入」。
事实证明,软件并不可能自己获得市场,把软件推向市场的是人。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进入加密货币领域的创业家大多是由其理念驱动。但是下一波进入该领域的创业者和高管们将不再是理论家,而是在营销方面经验丰富的实干家。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将有一些拷贝发明者技术的竞争者无情地淘汰掉许多团队。资本主义永不餍足的特性决定了这必然会发生,并且局面将非常惨烈。
这方面已经有先例。比如德国火箭网络 Rocket Internet 的业务模型。他们在美国搜寻实现了产品 / 市场契合度的团队,然后在欧洲迅速山寨。他们的模式是有效的。
随着加密货币的成熟,你会看到看到更多像火箭网络那样的大规模克隆工厂。考虑到加密货币的开源特性,复制一个协议甚至比照搬人家的公司更容易。
各个区块链团队需要做好准备,一旦产品匹配市场,就要积极打入市场。否则,那些追随者会迅速利用发明者的技术,在他们自己的游戏中打败原有的发明者。
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的意思为:随着更多的人使用网络,网络变得更有价值。一旦一种协议被采用后,要想取代它就非常困难。随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使用这种标准,这种协议变得非常具有防御性,或者说网络效应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拿以太坊生态的网络效应举例。
以太坊的 EVM 虚拟机性能确实不高,但是已经有数以亿计美元的生态建立也是一个事实。
Cosmos 和 Polkadot 这两个项目在所有的「以太坊杀手项目」中算是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的,但从最近 Polkadot 赶忙推出 Substrate EVM 可以看出,以太坊生态真的很强大。这些「以太坊杀手们」不得不纷纷推出兼容 EVM 虚拟机的软件以作出妥协。
诸如 Dfinity 等项目确实是很有钱,但是不禁要问,怎么从根本上这么不同的设计模式,重建开发者生态?
DeFi 又是以太坊网络效应的一个典型例证。
加密货币世界中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是 DeFi。如今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尽管它在 1 年前还只是初露锋芒。关于 DeFi 的事实是,它只在以太坊上是有效的。DeFi 具有强大的网络效应,这意味着很难把一个 DeFi 生态迁移到一条没有其他资产、没有互操作性、没有高质量抵押物的链上。
如果你试图在 EOS 上建立 DeFi 上台,你可以尝试,在 EOS 上确实有一个小型的 DeFi 生态,但是问题是 EOS 没有许多稳定币,EOS 本身不是 ETH 那样高质量的抵押物。它没有充足的流动性,它是很波动的。网络效应让 ETH 保持高锁定状态,让它成为 DeFi 的 Home。大多数 DeFi 不需要扩展性,如果你不是开一个巨大的 CDP,你不需要 500TPS 去做这件事情。最后,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不建立自己链的初创公司都是建立在以太坊上。
现在有很多项目说自己是 Okay 的。我们会建立在波卡上,会成为一个平行链。或者我们将基于 Cosmos SDK 建立,我们想成为 Cosmos 生态的一部分。
但几乎所有人都基于以太坊建立,因为它是城镇里唯一的游戏,它是钱所在的地方。人们基于以太坊建立是因为它是钱在的地方。如果你想建立一个能带来钱的产品,你不得不选择以太坊。真的很难想象比如 Telegram 进入加密货币领域能够获得强大的开发者生态。
有很多平台即将发布,他们有更好的设计,更好的架构,带着更具有扩展性的产品走向市场,但他们需要证明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他们该如何赢得开发者。
如果有人想建立游戏或者其他对扩展性有需求的东西呢。有没有动机选择其他的区块链在其之上建立?
确实许多链就是如此标榜他们自己的:我们对游戏友好,我们对高性能用例友好。但问题是,这些事情很难产生网络效应,如果有一个游戏,真的需要扩展性,那么最适合的平台可能是 EOS 或者是 Algorand。那会是对一个游戏来说很好的平台,但这个游戏未必能吸引很多用户。它不会吸引许多其他资产,它不会吸引许多其他应用。
价值捕获的定义
何为价值捕获。简单的说,就是通过代币经济的设计,让代币长期不断的增值。最典型的莫过于以太坊的 ICO 了。想要参加项目的众筹,就必须购买 ETH 代币参加。ETH 代币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价格的上涨。因此可以说 ICO 是 ETH 代币增值的重要手段。或者说 ICO 是 ETH 的价值捕获方式。
价值捕获没有做好的案例
Cosmos 生态将近有 100 个项目,其中有 5 个项目已经上线主网并且在二级市场有交易对,分别是:
atom/kava/iris/terra/bnb。
Cosmos Hub 作为一个第一个官方 Hub,其原生代币为 Atom。项目方希望未来在 IBC 跨链通讯协议启动后,Cosmos 的生态项目能围绕 Cosmos Hub 这个中心枢纽去展开,这样 Atom 代币就能够捕获到价值 (Atom 代币持有者能够收取跨链通讯的手续费)。
换句话说,在 IBC 跨链通讯协议开发完并投入使用之前,Atom 代币除了 Staking、维护网络安全和参与网络治理之外并没有其他作用。关于 Atom 价值捕获能力较弱这一点也广受外界质疑。
项目方则可以通过发链工具 Cosmos Sdk 快速启动一个项目,不用像以前从底层架构开始一点点的去开发。Cosmos Sdk 提供了一个设计精良、搭建好的完善架构,项目方只需要在其之上调整好参数,即可发行一条自己的链,也就是所谓的一键发链。
由于开源协议的特征,各个项目都能沿用其他项目的技术,这正是加密货币的有趣之处:Open Libra 在分叉 libra,Solana 实现 Libra 的 Move VM,Tezos 实现 Cosmos 的 Tendermint 共识,Tezos 实现 Zcash 的 SNARK 协议,Solana 利用了 Filecoin 的 PoRep 复制证明等等。
这也对项目方设计代币的价值捕获模型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Cosmos 主张自由开放的精神。Cosmos Sdk 作为开源软件,所有想基于 Cosmos Sdk 发链的项目方都可以免费试用,而无需用到 Atom 代币。这也就为 Atom 代币的价值捕获问题埋下了一个隐患。
即 Atom 作为 Cosmos Hub 的原生代币,在 IBC 通讯协议开发完并投入使用之前,无法捕捉到整个 Cosmos 生态的价值。即便有 100 个项目基于 Cosmos Sdk 建立,仍然无法给 Atom 代币带来什么好处。
典型的币安链通过引入各种开源协议来增强自身的网络效应和 BNB 代币的价值捕获。币安链基于 Cosmos SDK 建立。今后会不会发展成这样一个情况:币安链成为链整个 Cosmos 网络最中心的最强有力的 Hub 枢纽站。如果真变成那样,那么 Atom 作为 Cosmos Hub 的原生代币,将无法捕捉到大部分的价值。
作为对比的是 Polkadot 的卖拍插槽,这也是 Polkadot 代币的核心价值捕获方式:开发者想要加入我的生态,享受 Polkadot 生态的特权与功能,你必须购买 DOT 代币质押。
如今 Cosmos 团队内部发生人事变动,多名核心开发离职。IBC 跨链通讯协议短期很难开发完成。
而 Cosmos 整个生态在币圈新生代项目里可以说是非常强大了,因此如果 Atom 的价值捕获模型设计的更加完善,Atom 代币可能会比现在有更大的增值。在这一点上,Cosmos 作为具有先发优势的公链项目,还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同时 Cosmos 这个价值捕获模型设计失败的典型案例也值得投资者和项目方好好思考。
价值捕获问题不能矫枉过正
很多人会根据一个项目的价值捕获能力强弱来判断它的潜在价值。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容易错过许多好的投资机会。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0x。0x 是以太坊生态中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基础设施,17 年的明星项目。0x 当时设计的经济模型是在 DEX 交易时支付的手续费需要用 0x 代币支付。这个经济模型一度被许多人诟病。因为没人会愿意在使用 DEX 交易之前先去买一些 0x 代币充当手续费,这反而增加了交易的摩擦。
但代币经济设计差,价值捕获能力弱并不代表项目就不会拉盘。0x 在上线二级市场后,依旧有 10 倍收益的出色表现。更不用说 17 年成百上千个群魔乱舞的山寨币。甚至在那时候还没有价值捕获的概念,依旧拉盘拉的令人瞠目结舌。
因为判断一个项目的潜在价值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而价值捕获能力的强弱仅仅是一个指标而已。切记不能以偏概全。
也有人说所谓的价值捕获就是骗傻逼的。这同样是一个很偏激的观点。因为良好的代币价值捕获模型确实是有助于增加代币价值。这一点毋庸置疑。也就是说,用一个较为良好的代币价值捕获模型,总比没有好的多。
很难定义和判断价值捕获
作为一家 Crypto Fund,它的责任就是要给 LP 最大的价值敞口。所以机构也一直在思考价值捕获的问题。价值捕获无外乎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基于比特币、以太坊、Tezos 建立事物的公司捕获了价值,另一种是这些公共交易的底层资产本身捕获了价值。
价值到底会在哪里捕获,这一点仍然不是很明显。比如 1confirmation 这家 Fund,既投了 Cosmos 的代币,又投了 Tendermint 公司的股权。又比如 Polychain,不仅投了 Polkadot 的代币,又投了 Web3 基金会的股权。就连业界最顶级的 Crypto Fund 对价值到底会在哪里捕获也不是十分笃定,所以他们对于看好的优质项目,一般是选择既投股权,又投代币。
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如今大多数协议看上去仍旧像是风险投资。尽管表面上这很 Ok,没有任何问题,只要代币的价格有很大的增值。但这些东西更像是一个二元期权式的押注。要么这些东西成功,成为了他们想成为的东西:比如电子黄金,世界计算机。又或者他们失败了,随后被丢进历史的垃圾桶。
所以买比特币更像是买比特币成为电子黄金的看涨期权,买以太坊则是以太坊赢得全世界智能合约平台的看涨期权。
所有这些事物仍然有不对称的收益率分布,所以机构经常问自己问题,基于事物现有的状况,什么是最好的投资。有时机构会选择股权投资,有时机构会选择投资底层协议的代币。这得看实际情况判断。
精心设计的价值捕获模型是否就是好事情
USV 的 Joel 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写出那篇著名的胖协议文章之后,「价值捕获」这个词有一天会变成流行语。18 年之后,「价值捕获」这个概念慢慢进入主流大众的视野。彼时无数文章诞生,试图教育我们代币应该如何正确的捕获价值。
想来也好笑,以太坊爆发偏偏不是因为它的价值捕获模型 (收取手续费),而是因为 ICO。
所以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一个项目的代币价值捕获真的能够被提前预测到吗。甚至说像 Nervos 一样去设计一个长期有利于代币价值良性增长的价值捕获模型?今后哪一天 Nervos 爆发了,爆发的原因就真的会像团队设计的那样?
比特币说想成为交易媒介,但不料变成了价值存储。以太坊说想成为世界计算机,现在却是「全球金融结算层」。事物偏偏朝着不既定的方向运行。所有的精心设计回过头看往往可笑无比。
但在 Nervos 之前,的确还没有一个团队像 Nervos 这样从代币工程学的角度去精心设计它的代币经济模型。无论 Nervos 未来是否会朝着这套模型发展,团队至少是用心的。他们也是懂社区的,知道社区和投资者最想要什么:代币价格的长期增值。
这应该是 Nervos 团队的创新之处,他们向业界大胆的提出了一个观点并付诸实践:代币经济模型需要精心设计,而不是粗糙对待,或者任其自由发展。它们也开启了币圈关于「代币价值捕获需要精心设计」的先河。
但这一套理论市场是否会买账,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开发进度关系到项目的窗口期
开发进度指的是项目方能够按照开发路线图按时、高质量的完成开发工作。
拿公链举例。如今公链的这条赛道拥挤不堪,因此公链的时间窗口期非常重要。如果不在合适的时间段内迅速推出,那么这条公链被大家遗忘、被历史淘汰几乎是可以遇见的事情。因此公链非常考验项目的开发进度。
比如 Dfinity。云计算的故事在 2017 年还非常有吸引力,但是放到 2020 年来看已经是索然无味。而 Dfinity 恰恰就是这么的不争气,从 2017 年拖延到了 2020 年仍然没有上线主网。
如果一个项目屡次拖延,有理由怀疑它交付作业的能力是非常有问题的。
开发人员数量和工程开发能力决定开发进度
项目的开发进度主要由开发人员数量和工程开发能力决定。关于开发人员数量这一点很好理解。双拳难敌四手,即便单个开发人员的开发能力有多么强,也抵不过 10 个开发人员一起开发。而工程开发能力相当于单个程序员的个人表演秀。典型的例子是 Gavin Wood 时期的以太坊。以太坊的核心开发基本全有 Gavin Wood 一人主导。
开发进度关系到投资者的信心
对于项目方来说,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少 PR 活动,但是开发进度一点都不能落下。保持高频率、高强度、高质量的开发,其实拼的就是开发人员。而雇佣区块链工程师的价钱并不便宜。开发进度的拖延绝对不是好事。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次两次的拖延也许可以容忍,反复的拖延则打击的是投资者的信心。失去投资者的信心,对于项目来说是致命性的打击。因此开发进度非常重要。
项目进度严重拖延的典型案例
Cardano,作为上一代以太坊杀手的代表作,在学术理论研究上有很大的造诣。也是在 PoS 和 Staking 概念没有被正式提出之前,为数不多的 PoS 币种。可惜的是,虽然 Cardano 在理论研究上非常厉害,但是并没有落实到工程开发层面。他的测试网足足拖延了两年之久。时至今日,Cardano 的主网还没有上线。
Cardano 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理论设计非常强,但是缺乏落实到代码开发层面的项目。很多项目也会犯同样的毛病,即一开始吹的过于牛逼,饼画的太大,以至于后面无法在代码层面兑现。
ETH2.0。曾经有人做过比喻,ETH2.0 的开发犹如在一辆行驶的汽车上换引擎。ETH1.0 到 2.0 的转变,是从 PoW 到 PoS 底层系统的改变。2.0 的开发进度拖延不止 5 次,最新的开发进度是第 0 阶段将在 20 年 7 月交付。而整个 2.0 开发完成,应该会花费 2-3 年的时间。
Cosmos IBC。IBC 跨链通讯协议是 Cosmos 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 IBC,那么 Cosmos 可以说毫无意义。而就是这么重要的开发部分,团队确实一拖再拖。本来计划的是 19 年 11 月份进行 Game Of Zone 测试网,后来又拖延至 20 年 1 月,又继续拖延至 3 月,如今 3 月份的截止时间已到,继续拖延已成定局。
IBC 的开发本身就有难度,因此必须部署巨大的开发资源到 IBC 的开发。直到 2020 年初 Cosmos 团队爆出团队内部斗争事件,投资者才明白,原来公司内部的权力斗争造成了太多的内耗。核心开发陆续离开公司。IBC 的开发人员只有不到 3 人。开发资源的配置严重不足。也难怪会导致目前 IBC 屡次拖延的局面。
今后的项目有如下特征:
没有公开销售,筹码集中度高
ICO 作为币圈从草根主义走向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产物,如今早已消失殆尽。没有公开销售意味着筹码的集中度非常高,很难把筹码分配到中下层的用户。这会让整个社区变得没有参与感。
以前我们判断一个项目的代币经济,通常会看它的代币分配是否集中。但今后的趋势可能是,所有项目的筹码集中度在初期都非常高。
因此今后项目的一个考验是,在上线交易后,如何让筹码尽可能的分散给用户。这相比于通过公开销售分散给用户筹码要困难的多,消耗的时间也更加长。无论项目的基本面多么优质,都逃不过合理的分配筹码这一环节。
在 ICO 时期,散户有机会和机构拿到相同低成本的筹码。但是今后散户只有一种选择:在二级市场接盘,拿较高成本的筹码。
部分项目会采取类似锁仓空投分散代币的方法,比较成功的案例是 Edgeware。但前提是这个项目本身的基本面就不错,否则项目没价值也吸引不了多少投资者去锁仓。Edgeware 的锁仓空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是 Polkadot 上重要的生态项目。若非 Polkadot 的光环,我相信其锁仓空投也会无人问津。
私募轮的价格档次和解锁条款
不同轮次的私募价格有差距,同时不同价格档次的私募解锁规则也不同 (解锁时间和每次解锁的筹码数量)。有些项目两轮私募之间的价格差过于夸张比如有 10 倍之多,这个都是不太合理的价格设计。又比如有些项目成本低的私募不锁仓,那简直就是灾难。这些都是需要调查清楚的信息。
譬如 Thunder 这个项目,第二轮私募是第一轮私募价格的 10 倍。譬如 Polkadot,第二轮私募的价格是第一轮公募的 3 倍,而第三轮公募的价格可能会在第二轮的基础上又翻倍。当然 Polkadot 比较特殊它的第一轮和第三轮都是公募。在大多数情况下每一轮融资都会是私募。
相比于现今项目动不动就锁仓 90% 以上代币的,上个时代的 (2017 年以前) 的项目就显得太过单纯。那时大家对锁仓非常厌恶,80%-90% 的代币在一开始全部释放基本是不成文的规定,剩下的 10%-20% 筹码才分配给团队成员、生态发展基金、预留的筹码。
随着市场的成熟,为了制约机构出售低成本的筹码,锁仓成为唯一的选择。如果一开始解锁大部分筹码,造成市场的大量抛压,那样对项目的伤害非常大。币价代表了市场的信心。过度的砸盘对一个初期的项目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锁仓最大的问题便是把私募投资者、二级市场投资者和市值管理者这三者置于囚徒困境中。
投资者不敢贸然介入二级市场,一看这个项目只释放了 10% 的筹码,但凡脑子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是不敢接盘的。市值管理者也不敢贸然操盘,因为这个项目只释放了 10% 的筹码,所以注定了即使拉盘也不敢拉太久,即可持续性非常差。后面还有一大批解锁的筹码等着砸盘,那我现在这么用力的拉盘意义何在呢。
综合下来的结论就是,今后项目的筹码清洗需要更长的时间和周期。我个人接下去很看好的几个项目:Coda、Near 等,无一例外都是只有私募,无论项目多么优质。必然要经过筹码分配这个漫长和痛苦的环节。这对投资者的耐心有了更大的考验。投资的平均周期将拉长很多。
VC 币的估值现状
Polkadot/Near/Coda/Solana/Nucypher/Oasis/Skale/Celo/Keep/Dfinity
以上是 2020 年即将上线主网或者无限期延迟主网上线的项目,其估值都在 1 亿美元以上。2017 年之后,估值 1 亿美元以上的新项目几乎成为标配,已经鲜少见到估值在 1 亿美元以下的项目。因为其没有公开融资、散户无法参与、投资机构扎堆的特点,这些新项目也被称为 VC 币。
项目方的资金储备
先让我们来算一笔账,来看看 1 亿美元的估值是否合理。对于一个公链项目来说,工资、场地和宣发,这些费用满打满算加起来,一年估摸着得花费 3000 万美元。省点花,团队工资少开点,勉勉强强再撑一年。
而估值在 1 亿美元的项目,其融资额大概在 3000 万美元左右。换句话说,估值 1 亿美元的公链项目,只能维持公司运转 1 年钱就烧光了。
持续烧钱是公链活下去的唯一方法,因为公链目前还没有盈利模式。因此在旁人看来夸张的 1 亿美元估值,对于团队来说,其实并不是一笔怎么多的钱。
之前采访了高性能公链 Solana 的 CEO 时问他了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新的公链项目如果没有融到 1 亿美元以上,是很难在激烈的公链战场活下去’的观点」。他的回答是公链拥有充裕的资金仅仅是最终成功的一个前提。
「如果你不能将一家公司资本化到足以生产该产品的程度,你将无法参与竞争。在这样一个早期的市场中,估值基本上决定了你可以筹集的资金数量和你的社区分配规模,而能够制造出优秀产品的优秀工程师并不便宜。」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人工成本很贵,优秀的区块链的工程师更贵,在公链冲出重围之前,你必须拥有足够多的钱来烧。尽管现实是大多数公链在把钱烧完之后,仍然没有一丝成就。
公链钱多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没有钱确实万万不能的。
Tezos 作为典型案例
Tezos 这个项目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吃到了 ICO 热潮时的红利,融到了巨额款项,手持 6-7 亿美元。并且因当时同类竞品较少,一度被当作以太坊的接班人,所以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强大的社区和共识。
如果说以太坊是第一个吃平台红利的人,那么 Tezos 可能是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在公链竞争进入白热化前,能够积累较大社区和共识的巨额融资项目。往后的明星公链项目,即所谓的 VC 币们,初期都很难聚集共识和社区。因为只有私募,没有公募。尽管钱还是能融的比较充足,但是在参与度上远远不及 Tezos。
目前能确定的一点是,如果 Tezos 合理有节制的开销,那它大概率能够存活到下一个牛市。而不死是成功的前提。因为 Tezos 钱太多了,所以它可以用时间换空间,把其他公链都磨死。这一点可以从 Tezos 的目标看出:Tezos 的目标是下一个世纪的人。它正在培育下一代人去开发 Tezos。
Tezos 是目前所有公链项目中唯一没有项目路线图和开发进度表的。也许根本不需要什么路线图,手持 7 亿美元,几年后发现,整个行业也许没有什么技术进展,大多数公链的资金被消磨殆尽,而自己基金会的钱反而变多了。
1 亿美元估值以上的项目是合适的容流度
项目一定要有足够的市值和足够的容量。市值小的项目虽然容易爆拉,但吸引不了大庄家大资金,庄家会天然地担忧出不了货,项目一定要能提供足够的容量和深度让大资金大机构进场和出场。
没有容量没有深度的项目只是屌丝的盛宴,只有大资金大机构的进入,资本机构才会身体力行地去推动推进项目,炒作周期才会具有持续性。否则项目的热度无法延续,没有延续的热度,项目是无法成为主流币种的。
而 1 亿美元以上的估值正好符合以上特点。
项目生态基金简介
有一些项目或者公司,他们的商业模式是「建立生态系统,增加他们的本地货币价值」。他们持有本地货币,并为本地货币发展生态,让这个加密货币的网络更加有价值。
一个项目的生态基金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优势的项目能够自己衍生出周边的生态,但也缺少不了生态基金作为一个重要的补充,以吸引开发人才并建立一个专注且充满活力的用户群,从而构造不断扩大网络的价值。
以太坊和 Grin 可以作为两个例子,作为以太坊创始人之一的 Joseph Lubin 创立 Consensys,Joseph Lubin 本身持有大量的以太坊,而他创立的 Consensys 以及 Consensys Venture 也是担当着以太坊的生态开发公司的角色,围绕以太坊生态进行大量投资和发展,为赋予以太坊更多价值(同时为他手上持有的以太坊增值)尽心尽力。
而另一例子就是 Grin,开发人员没有得到很好的资助,核心开发人员在经济上挣扎,靠捐赠的支持下运营。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协议拥有适当激励未来核心开发人员的治理模型至关重要。
现在区块链的项目生态基金一般有两种形式:
盈利性生态基金:投资者拥有这个基金或者公司的所有权并通过投资项目的生态以获取利润。包括风险投资机构和加速器计划,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以太坊的 Consensys。
非盈利性生态基金,包括一些协议内部的基金会和拨款计划。没有所有权,没有利润预期,但对投资者有不同的激励。
项目的生态基金为什么重要
在考量一个加密货币项目,特别是公链项目的价值时,生态基金的评估尤为重要。因为我们不知道「胖协议」将在多长时间内有效,还有什么时候「瘦协议」生效。
胖协议简单说就是底层基础设施会获取大部分资本流入的价值。因为胖协议的生效,导致我们看到现在的市值前二十的项目,大部分是公链项目(ETH、EOS、ADA、TRX、XTZ、ETC 等)。
公链的竞争是一场漫长的战争,好技术不足以赢得这个智能合约平台的「战争」,还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表现来抢夺开发者和用户,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这包括通过基金会和基金部署资金,赢得开发人员的心智并对未来的核心协议开发产生积极影响。
项目生态基金不能乱投资
RChain 是一个反面教材,它的生态系统发展基金 Reflective Ventures 投了 21 个项目,现在 RChain 已经功能破产,所投资的这些项目也要承担其底层失败的风险。
EOS 是所有加密货币项目的生态基金中最有钱的。Block One 创建了 EOS.VC,随后于 2018 年宣布与五家外部风险投资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 EOS 相关基础设施和 DApp 部署 7.25 亿美元。
但缺点是整体比较混乱,有多个基金,几个外部资金决策的透明度很小甚至没有透明度,很难理解会发生什么。有看到宏大的布局,但没看到对 EOS 生态的专注。
又比如 EOS 的母公司 BlockOne 花了 3000 万美元买了一个 voice.com 的网站域名。生态基金诸如此类的奢侈花销,是对投资者的一种不负责任。
还有其他一些项目,成立了生态基金,但看得到他们的投资根本不是围绕生态,就是「瞎投乱投」,变成炒币基金。当然对于盈利性生态基金,从商业盈利角度来看没有什么错,但从商业道德上就很说不过去了。
合理配置资金
项目的生态基金只有合理配置资金,才能为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随意挥霍资金不合理利用,很容易导致项目的破产。以下以以太坊和 Tezos 的生态基金举例。
很多人低估了以太坊的生态价值。根据 Electric Capital 最近的开发者报告,与其他智能合约平台相比,以太坊在开发人员活跃度上有绝对优势,远超其他公链,开发活跃度甚至是比特币的两倍。
许多人低估了 ConsenSys 对以太坊社区发展的影响。在过去两年中,ConsenSys 为数十家基于以太坊的初创公司和开发商投入了数亿美元资本。
Tezos 基金会也是一个正面例子。Tezos 基金会每年会发布一份财务报告。在这份财务报告里,会披露如下信息:Tezos 一年来的大事件回顾,资助项目的分类、评估流程、总资助金额,财务报告,资产的具体配置以及金额,基金委员会成员。连媒体 Messari 的创始人 Ryan Selkis 都称赞 Tezos 基金会是一个比较有纪律的组织。
一级市场项目多为闷杀
一级市场看似风光无限,实则风险巨大。机构投资的一级市场项目,大多数的命运会是闷杀。闷杀有点像软跑路,团队没有解散还在做事。但是项目就是一直不上线交易所。机构也就失去了套现离场的机会。货也就烂在手里了。当然也可以通过 OTC,不过 OTC 能够成交的也都是较为优质的项目。
项目能上线交易所本身就过滤了一层风险
因此一个项目能够上线主流交易所,这件事本身就过滤了一层风险。这个风险就是上不去交易所而导致的流动性缺失。
圈内有一个玩笑:在上个时代很多投资者对项目方的要求就是只要你的项目上线了交易所后,项目方做什么都可以,哪怕是跑路我也不管你。这个玩笑侧面反映了上线交易所有多么重要。
如何才能上线交易所?无外乎两种情况:项目方交钱上交易所,或是项目足够优秀各大交易所主动上线。
第一种情况。只要项目方交了足够多的上币费,那么就能上线交易所。对于交易所来说,上币就是一个商业行为而已。
很多人的认知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诸如 Poloniex、Bittrex 等交易所会免费上线一些有技术创新的币种。但现在的币圈,交易所一切以商业利益为主。上币就是一门买卖而已。商业的事不要聊情怀。正因如此,投资者对项目需要有辨别能力。上线的项目质量难免参差不齐。毕竟交易所养了这么多人,大家都等着吃一口饭。
所以说项目方一定得有钱。至少有上线交易所的钱。
小市值、小众币种大概率上不了交易所
举一些没有钱的项目方。譬如 Nyzo 这类的小市值币种。有一小撮人会喜欢这种项目。因为他们对原创技术币种有情节。 这类项目的特点是:原创技术、团队匿名且单兵作战、只能上三线小交易所、没有流动性和深度,最关键的一点是没钱。
顺便说一下,有时往往是你过度高估了所谓原创币种的创新之处。事实却是它在技术上并没有那么的创新。是你自己倾注了太多的主观情感在里面。并且当一个项目过度强调自己的技术,只有拿所谓的原创技术作为卖点,那么这个项目也走不长远。
曾经我把 Nyzo 推给一个热衷于上线原创技术币种的二线交易所,这家交易所已然不易。他们在做好基本的尽职调查后,如果认为这个项目的基本面较好未来有潜力,就会免费上线,只需一些币作为流动性做市。
他们对 Nyzo 很感兴趣,但是在做尽职调查问及项目创始人时,Nyzo 的中国区负责人表示,项目创始人是匿名并且不愿意公开身份。自此,Nyzo 上线交易所这个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认知不能停留在上个时代,很多人拿 Nano 这个千倍币举例子。Nano 在意大利某不知名小所拉盘了几百倍。后来这个意大利所经不住诱惑卷款 Nano 跑路了。然后 Nano 靠着社区力量的推动,通过投票上币上线了币安。但这种只有在上个时代才会出现的事情,不能推广到大众情况。
现在这个时代不能指望小市值币种通过免费投票上币的方式上线交易所。小市值、小众币种大概率上不了主流交易所。
顶级项目足够优秀以至于全球交易所主动免费上线
第二种项目上线交易所的情况是,项目足够优秀以至于各大交易所纷纷主动上线。几个要点:主动、全球、免费。也就是说判断一个项目是否为顶级质量的标准是:全球的交易所是否主动并且免费上线这个项目。典型的例子有:Tezos、Cosmos 以及接下来的 Polkadot。
最优质的项目不会通过 IEO 上线交易所
另外要注意一点的是,最优质的项目不会通过 IEO 上线。IEO 的本质是通过改变代币经济结构、牺牲私募投资者的利益,去优先获得流动性:IEO 部分的价格比私募低,并且还不锁仓。但私募投资者仍然愿意这么做的原因是:如果项目不通过 IEO 的方式上所,恐怕再也不会有上线交易所的机会,也不可能获利出局了。所以牺牲一部分利益给 IEO 玩家也是可以容忍的。
最优质的项目不会牺牲私募投资者的利益和改变代币经济结构,因为他们不会差钱,足够正常上币。同时也不缺上所的资源。
对于一个项目来说,上线主流交易所还是很重要的。因为一个项目想要成为主流币种,一定要经过主流交易所的洗礼。
具有话语权的 VC 投资的项目不愁上交易所
另外项目的主要投资机构也是一个指标。一些具有币圈话语权的 VC 投资的项目是根本不愁上不了交易所的。譬如 Polychain 投资的项目,大概率能上线 Coinbase 交易所。圈子在里面起到很大的作用。币圈掌握权力和财富的国外机构,大多都和 Coinbase 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我们称之为「Coinbase 黑帮」。
另外很多交易所自己也有旗下的投资机构,像币安实验室、火币资本等,他们投资的项目上自己的交易所几率还是很大的。
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CoinVoice 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如需报道或加入交流群,请联系微信:VOICE-V。
简介:找加密领域里的智慧和圣杯
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