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 巴比特资讯(ID:bitcoin8btc),作者:邱祥宇,星球日报经授权发布。
数字银行,正在快速崛起。
6月18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宣布,在21家数字银行申请中,有14家符合审议申请所需的资格标准。这些合格的申请人,将进入下一阶段的评估。
这些申请牌照的公司,个个实力强劲。如最近放出消息的字节跳动,不仅创造了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国民级爆款产品,而且一季度营收约400亿元,同比大增130%。其他参与牌照争夺的公司直接或间接牵涉到的企业包括腾讯、蚂蚁金服、小米集团、美团点评、滴滴出行、雷蛇等。这些公司最终将只有5家胜出,预计在2020年底前获得新加坡颁布的数字银行牌照。
如今,发生在新加坡的数字银行牌照争夺战,火爆程度像极了2018年的香港,当时共有29家机构递交了牌照申请,包括蚂蚁金服、小米、京东、携程、众安科技、平安壹账通等。最终,香港金管局在2019年发出了8张“虚拟银行”牌照。
互联网巨头在新加坡和香港等地争抢数字银行牌照,从战略方面看,这两地都是金融科技高地。以香港为落脚点,可以为其在粤港澳大湾区及亚太地区的发展提供先决条件。新加坡与中国经贸往来合作频繁,有利于互联网公司在海外拓展业务并对外输出中国的先进技术。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数字经济时代已不可逆的趋势向我们走来,深刻变革着各行各业。尤其是这次疫情的爆发,加速推动了很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工厂、线上教育、直播电商、无人零售、无接触经济蓬勃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自然也需要数字银行提供全新模式的金融服务。
数字银行,是一个新词汇,未有明确的定义,而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如中国内地习惯称互联网银行,香港称虚拟银行,新加坡称数字银行。
对于虚拟银行,香港金管局给出的定义是,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形式的电子传送渠道而非实体分行提供零售银行服务的银行。金管局相信虚拟银行的发展可推动香港的金融科技和创新,并能为银行客户提供新体验。此外,由于虚拟银行一般以零售客户为服务对象,当中包括中小型企业,因此有助促进普及金融。
数字银行,并不是新事物。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花旗银行使用ATM解决用户一部分日常事务,到1995年美国就成立第一家纯互联网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都可以看成是数字银行的发展形态。
中国的数字银行出现于2013年,民生银行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直销银行部。此后,民营银行出现,其中一部分选择纯线上经营,完全可以视作是数字银行,比如网商银行、微众银行、新网银行。
经过五年来的发展,这些数字银行依托各自资源优势,为不同行业和不同人群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服务,展现了强大的活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微众银行,由腾讯参股设立。微众银行成立之初,就采取开源技术搭建分布式架构技术平台,成功建成完全自主可控、可支撑亿量级客户和高并发交易的银行核心系统。相比传统银行机构,微众银行非常注重科技研发和运用,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金融科技领域持续投入且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微众银行最早推出的核心产品微粒贷,充分运用区块链技术用于合作银行间的对账,优化了机构对账的效率。为了将区块链推向更广泛的社会公众领域,微众银行参与建设了国内完全开源的联盟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FISCO BCOS,先后提出“公众联盟链”和“善度”社会治理框架,为区块链的应用落地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径。
微众银行的年报证明了数字银行强大的发展势头。从2014年至2019年,微众银行的营收从最初的2900万元增长到148亿元,年均复合增速248%。净利润从2014年的989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39.5亿元,年均复合增速231%。
不过,数字银行的步伐依然谨慎,无论是从业务模式还是先进技术的运用上。
从传统银行的数字化,到微众银行这样的数字化银行,技术的变革并未改变银行的业务实质,更多的是将银行的业务延伸至更广阔、距离用户更近的场景中。比如微众银行的微粒贷嵌入到国民级APP微信中,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申请贷款。网商银行的“网商贷”依托大阿里系的电子商务平台,向卖家提供便捷的贷款服务。
在技术的运用上,即便是微众银行这样走在创新前列的数字银行,对于区块链这样的技术也是非常谨慎,除了微粒贷,也并未有更多的区块链案例在银行业务之中应用的披露。同时,目前香港已经开业的两家虚拟银行——天星银行和众安银行,都没有提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只是用到了金融科技技术中的生物识别开户和大数据评估信贷风险。
即便如此,人类在迈向数字化迁徙之路上已经渐行渐远,相比现实世界走的比较谨慎的数字银行,在人类社会另一个维度中的数字银行反而走得更快,那就是DeFi。
DeFi,是Decentralized Finance的简称,它指的是基于区块链等开源技术对传统金融系统的协议、平台、应用程序和工具重构后的生态系统。从定义看,DeFi对标的传统金融,自然也包括银行业务。
DeFi是十分大胆的尝试。因为数字银行里流转的资产依然是由央行发行的货币,只不过是电子化形式。但是DeFi里流转的资产更多的是各式各样的区块链系统发行的Token,这些Token是可编程的,可以通过智能合约控制资产的发行和流通。数字银行有着严格的KYC系统,上面提供的金融产品也是需要监管机构批准之后用户满足一定的资金门槛才可以使用的。但是DeFi是完全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创建账户,都可以自由地使用金融服务。
DeFi借助区块链,允许人们在一个没有国际边界,没有身份差别,也没有金额差别的情况下,零门槛的方式参与到金融市场,享受金融服务的一种机制。
这种特性,吸引了数字世界的原生玩家和互联网巨头的注意。
在由巴比特主办的“2019年世界区块链大会·乌镇”上,当时的腾讯区块链业务总经理蔡弋戈指出,虚拟数字银行是数字资产新航道,腾讯正在积极筹备。他表示,融合古典的CeFi + DeFi的可能性,会是未来新型数字银行的机会。
imToken创始人何斌更加直接,他认为DeFi是技术极客以及项目从业者带给人类非常良好的意愿表达,DeFi和CeFi终有一战。
从2018年进入人们视线,到今年5月份,DeFi市场不断丰富,出现了稳定币、借贷、去中心化交易、理财、保险等各种金融产品,DeFi的总用户总数已经超过 15 万,而且依然保持日均增长率 0.56%。目前,DeFi总资产管理规模已经突破了10亿美元大关,DeFi代币市值突破40亿美元。尽管相比数千万亿美元的传统金融市场,DeFi市场只是太阳系里的一颗陨石,但是DeFi的发展速度已经不容忽视。
无论是中国内地,还是香港和新加坡,对数字银行的监管都是牌照制。不过,数字银行依赖金融科技,监管思路自然不能生搬传统监管思维。比如数字银行要远程开户,我国内地处于风险考虑,只允许开设Ⅱ类和Ⅲ户。实际上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到现在,精准识别率已经远超人类肉眼,所以具备放开Ⅰ类户的开立的条件。在经营上,由于监管限制,内地数字银行开展业务相比传统银行受限更多,不利于充分竞争。
相比数字银行,DeFi的监管更难。这是因为DeFi出现的初衷就是推崇无监管、抗审查的。不过,随着近期DeFi安全事件频发,已经有一部分人开始反思对于DeFi实行监管。
参考资料:
1.乌镇·腾讯区块链蔡弋戈:虚拟数字银行是数字资产新航道,腾讯正在积极筹备
2.乌镇·imToken创始人何斌:一枚比特币的 DeFi 之旅
3.金融科技微洞察:重磅 |《2019全球数字银行报告》
4.微众银行2017-2019年年度报告
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CoinVoice 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如需报道或加入交流群,请联系微信:VOICE-V。
简介:服务于区块链创新者
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