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里真本聪尝试过很多。
我们尝试过做硬核内容的翻译。我们有很努力的去翻,但受限于专业能力,在翻译细节上的拿捏时常出错。而随着链闻这家媒体在 18 年熊市里的深耕,影响力和口碑的与日俱增,它们牢牢的占据了币圈硬核内容的市场。我们很自然的放弃了这个事情,毕竟专业的事就应该交给最专业的人去做。现在我们也会翻译文章,但更多是投资观点类的内容,又或者是 Cosmos 这种优质项目的生态相关内容。不强求翻译的精准度和专业度,点到为止即可。
我们尝试过写快讯。当时想做快讯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觉得快讯是能够给网站带来流量的内容。我们对市场的嗅觉非常灵敏,我们也很懂项目,懂大家喜欢看什么内容。这些优势都让我们深信我们能把快讯做好。事实也证明我们在快讯报道的速度以及选材上丝毫不输链闻和律动,网站的流量也在慢慢的增加。
起初还略显欣慰与骄傲,但写了两个多月的快讯后,问题也渐渐显露。首先是网站流量陷入了瓶颈,这还是在流量非常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我记得当时的网站流量是主流媒体的十分之一。其次是每天光做快讯就消耗了一整天的时间,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内容。整个人也是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但仍然在苦苦硬撑。不过那时很明显的感觉自己已经成了快讯的奴隶。
让我们放弃写快讯的一个契机,是某一日晚上 9 点的时候,国外媒体 Block 写了一篇怼 Blockstack 上币安交了上币费的文章。一看到这篇文章我们决定立马做一条快讯。可惜的是在作出这个决定的下一秒,星球日报就报道了这条快讯。后来得知,像星球日报这样的媒体都是有专门写快讯的人轮班蹲点的。而我们就 4 个人,双拳难敌四手,很明显打不过。压在我们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就这样跨了。
快讯,本质上是用人力堆出来的东西。内容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门槛。拼的还是媒体之间的财力和人力。而像真本聪这样的小型分布式组织,没有丝毫的竞争力可言。并且就算是你首发原创的快讯又能怎么样呢。别的媒体照抄你的快讯你也拿他没有办法。然后别人比你的流量多几个数量级,所以最后还是别人胜利了。
我们尝试做过网站。因为我们觉得,一家媒体只有做了网站,你才是完整的。同时网站是一个信息的聚合站,代表的是你曾经有输出过这些内容的证明。网站的内容主要是深度和快讯两个板块,如同上文所说,快讯是网站很大一部分内容,所以做了官网之后工作负荷一下子就上去了。
在正式发布一篇文章之前,你需在网站后台琢磨很多事情:封面图片的尺寸与格式、标题、内容有无错别字、发布时间、分类、摘要。诸多琐碎的细节加在一起需要耗费不少的时间。一则快讯如果要精心编写,很可能要花费 10-20 分钟。更何况一篇深度文章。
网站的内容形式本质上已经被时代淘汰,现在最吸引流量的内容呈现方式是短视频,微信公众号也早已是强弩之末。因此运营网站需要付出成倍的汗水。如果你做过内容分发,你就会知道其中的艰辛与酸楚。在做快讯还很热情的那几个月内,我可以说是加遍了币圈 99% 的社群。并且亲自充当分发内容的人员。也因此获得了一个戏称,币圈没有我不在的群。
如果你是一个几人的小团队,我真的不建议去做网站。把微信公众号运营好足以。虽然微信公众号在这几年颓势尽显,但至少比起网站有一个很好的优势那就是不用你后续的分发,微信官方会自动帮你分发给公众号粉丝。
还有一个可笑的事情。那就是曾经幻想过官网流量能超过区块律动。那时候也不知道是何来的自信。2-3 个月后,当区块律动的流量超过十万后,我们就彻底放弃了这个念头。
对网站的一个正确认知是,现在网站更多是一种装饰。比如你是一家所谓的币圈媒体,那么公众号、微博和官网可以说是必备的三件套。网站的流量大概率是上不去的。大多数媒体做网站仅仅是花拳绣腿罢了。
社群的天花板非常低。只要行情一好,每个社群都非常活跃。什么是社群呢。其实只要你开一个新群,取个名字,拉一些人吹吹水,这就是社群了。而我们之前在熊市里高估了自己社群的价值,只是因为在当时的熊市所有的社群都死了,而我们恰好在做社群并且还比较活跃。
那究竟哪个社群是不是优质社群。大多数人都不会在意这个事情。别人说你社群好活跃你也别当回事。你不会因为自己的社群有多优质而赚丝毫的钱。
你也不能指望通过社群去赚钱,社群一用来赚钱整个味道就变了。因为社群的本质就是大家一味的向你索取而不想付出任何成本。而一旦你收费了,大家就会质疑你,质疑你是不是割韭菜,你的收费值不值这个价,看到了太多币圈维权案例之后,早已对通过社群赚钱不抱期望。就算收钱了,可以想象到之后的一大堆屁事,并且也赚不到那种可以捞一笔就跑路的钱,反倒是得不偿失。社群说到底就是一个吹水的地方以及作为一个信息枢纽,去发布内容和传播观点。不要对社群抱有太大商业价值的期望。这就是一个叫好不叫座的东西。
AMA 也愈发乏味和同质化。它竞争门槛是比较低的。关键是又有多少人会去听呢。AMA 其实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内容展现形式。新的一年我们准备用采访稿的形式代替 AMA。采访稿相对于 AMA 来说更加灵活和轻便。
做媒体,专业能力过硬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人情练达与八面玲珑。输出的内容优质远远不够,更需要的是圈内人去捧你的内容。经营人际关系是一件非常消耗时间和精力的事。同时由于我们阅历尚浅太过年轻,本身也不擅长。我们自己是不会有商务能力的。能在这个行业里讨口饭吃,全凭行业前辈和老师们的帮衬。
而以上这些也绝不是扩充人手就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我们在跟风做我们不擅长的内容。我们用自己的软肋去碰别人的强项。避开正面战场的所有东西。放弃做媒体的幻想,放弃那份虚荣心和不切实际。放弃对主流媒体的攀比,我们比不了,有没有可比性。
2020 年,我想我们是时候做一个减法了。比特币女博士为什么是微博的大 V,就因为她始终几年如一日的输出微博内容。狂人为什么是大 V,就因为他每天坚持输出一篇公众号内容。他们值得学习的是专注和聚焦于某一点的思路。在过去的 1 年中我们犯的错误就是想做的事情太多,摊子铺的太大,什么都想做好,最后什么都做的半瓶水。野心配不上硬件,什么都尝试过了,碰壁之后也就死心了。说到底,我们就 4 个人。
币圈行业的各个细分领域正在变得固化。弱势的小媒体,以现在的行业格局,根本无法出人头地。草根的 KOL,若不借助交易所和媒体的力量孵化和推波助澜,很难靠自身能力为人所知。
欣慰的在 18 年和 19 年诞生了链闻和区块律动,其实做币圈的媒体最好的状态就是创始人不差钱。只有创始人不差钱才能把媒体内容做好。做媒体做内容是一个很奢侈的事情。因为媒体的本质注定了前期是烧钱的。衷心的祝愿他们越做越好。币圈媒体的格局正在形成,上一个时代的几大王者,加上这个时代的新御三家:区块律动、链闻、星球日报。媒体这条创业的道路正在慢慢锁死。
但我们仍然有我们的优势:持续、高质量的原创输出能力,中国币圈独此一家的 Meme,对项目的嗅觉与敏感,深知币圈散户和社群生态,坚持价值投资的决心与勇气,机构级的认知和视野。可能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用时间换空间。我们不是媒体,也不是机构,也算不上完全的自媒体。目前我们仍然是一个连自己都无法说清楚的杂糅的存在,但希望今后我们能够成为币圈绕不开的一个组织。新的一年,先做好减法,再去探索新的东西。
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最初的起点。认清了一个现实,那就是如果你想发大财,那么做媒体可能不是很好的选择。想要钱生钱还是得靠投资。想起之前一家机构和我说的话,他们自己是不会去做媒体的,因为币圈最后捕获最大价值的还是交易所和资本机构。
当我年纪还轻,阅历尚浅时,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曾和我说: 不要从事职业写作的道路。 她有一个大学同学专职写作,现在自己食不果腹。 那时的我不以为意,而让我没想到的是,多年以后,币圈让我识到了这般滋味。
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CoinVoice 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如需报道或加入交流群,请联系微信:VOICE-V。
简介:找加密领域里的智慧和圣杯
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