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晗
编辑:秦晋
徐坤与OK
碳链价值:为什么选择加入OK?另外,你认为OK为什么选择了你?
徐坤:加入OK是我经过四五个月反复思考做出的决定。30岁是人生的一个新的阶段,我也站在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是继续留在金融行业深耕,还是选择下沉产业开拓一番新的事业?最后做出这样的选择,有三个主要的逻辑。
首先,科技是未来全球的趋势,并且也是各国政府大力支持的。区块链是科技产业中的新兴领域,而且有望对互联网进行革新。所以我选择下沉到这个行业,这是我做选择最基础的依据之一。
其次,在区块链头部企业中,我认为OK的基本面是最好的。OK的产研投入、人才储备以及全球战略都很扎实,整体发展步调也控制的很好,每个节奏都踩得很准。
第三,从我的了解,徐明星是个非常务实、专注的人,做事风格也与我很合拍,大家都是为了把事儿做好。而且我的金融综合背景与老徐的技术背景能形成有效互补。
至于OK为什么会选择我?或者说老徐究竟在我身上有什么期待呢?我觉得他是想让这家公司能够有一些新鲜的血液。
其实,徐明星和李林都是很敏锐、有很高的格局,同时也运气很好的人,他们赶上了这波浪潮。但行业正在不断往前发展,公司从小做大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的格局、视角和思维,包括管理也都在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迭代。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人才储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专业的人才。包括OK也在逐步的进行人员配置,从外部引进优秀的成员,才能促使老员工的视角、格局打开,与外界的先进基因进行融合,公司才能每一步台阶真的走稳。
在我的观念里,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像上一次暴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接下来要比拼实力,包括视野、布局、资源、资金,要主动去迎接变化,然后抓住这些机遇,才把自己做的更强大。
碳链价值:从在一边观察和分析行业的金融界,到亲自“下水”,你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徐坤:心态和工作状态都不一样了。我之前的工作经历都是在财经圈。从拥有近百万粉丝的财经博主,到天风证券的区块链研究中心负责人,过去近十年的职场生涯让我获得了快速成长,也在财富上实现了一定的积累。站在30岁的十字路口上,我希望能够继续挑战自我,做一些更有成就的事情。如马斯洛需求理论所说的那样,现阶段薪资对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我更想去满足自己精神层面的需求,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加入OK之后,我肯定是想自己成就一些事情的。
从工作内容的角度看,之前在证券行业,做卖方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宽度,挖掘有价值的公司再去做深度,发现一些产业机会,然后推荐给投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扮演的是一个中间推荐的角色,或者说有点类似于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角色。但现在自己下场干了,真的是抱着创业的心态。
卖方研究员的工作强度是很大的,需要付出了大量时间、体力和脑力,当然收获也非常多,让我一年沉淀下来的东西和成长速度,相当于其他人的三年。但刚加入OK的前两周,其实工作强度比之前还要大,这种感觉大概只有高考能比拟了。如果说以前的努力程度是80%,现在至少是120%。
那么为什么这段时间要耗费这么多精力呢?
一方面,我要快速的融入公司、融入团体、融入业务。公司距我家有三十多公里,一天的来回就是六七十公里,北京的交通也很拥堵。比如晨会我其实可以电话接入的,但我还是选择早上赶到公司和大家一起开会,因为我希望通过各种细小的维度来感知这家公司的独特文化,去发现它中间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问题,以及我们如何去解决等等。我要给老徐提供一些这样的思考,这样对于OK而言,我这样的新鲜血液才有意义,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这家公司,使它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另一方面,我还要花很多的时间跟各个业务条线的负责人交流,我要先有个框架出来,再思考怎么帮老徐来分担业务。不仅是OK,很多公司在2017年这一轮快速的增长过程当中,都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选用人才、拓展业务板块等等。这些都需要和业务负责人详细沟通后才能发现。
下沉到产业的核心不在研究,而在延展业务
碳链价值:你的履历与火币中国的CEO袁煜明十分类似,都是从券商的头部研究所跳槽到了加密货币交易所。在袁煜明离开兴业证券加入火币时,他曾写过一篇轰动一时的文章,名为《青春也不过就是那些日子》。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应该效仿从高盛跳槽到腾讯的刘炽平,并称从行业的观察者变成行业的领军者,是金融人士的最佳出路之一。你离开天风来到OK,是否也抱着同样的想法?另外,像NEO全球资本的合伙人朱威宇也是从传统券商跳出来的,你觉得是否存在一股从传统券商到数字货币行业的潮流?
徐坤:传统证券行业在加密货币圈内其实就三股力量:第一是袁煜明,第二国盛证券的宋嘉吉,第三是我,大家不分伯仲。
我个人接触这个行业算比较早,在2015年、2016年的时候就调研了很多区块链公司,结交了不少圈内老人,中间也做过一个小公司,后来卖掉了,这是我在区块链领域的一点实践。后来,很幸运有“光神”(天风证券研究所所长赵晓光)的支持,在所有的传统券商中,只有天风证券有区块链的研究中心,我是负责人。其他友商也有做这方面的研究,但没有独立出来,一般挂在通信行业或者计算机行业。
袁煜明从券商直接跨进产业,确实是非常有勇气,值得敬佩。我们的经历其实并不一样,选择也不同。我一直以来都更倾向于实践,包括在研究上我们也是最接地气的,一直保持跟这个圈子里一线的人接触,了解这个行业的独特模式和逻辑。包括我选择下沉产业,要接触最核心业务,而不是做研究支持。
碳链价值:你觉得从传统券商出来,加入到区块链公司,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徐坤:券商和区块链产业的核心商业逻辑不同。在传统券商里,我认为研究所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第一,你接触的都是最优质、最有代表性的企业,以及资本实力最强的买方,你在资本市场抓到的客户资源是最顶级的资源。
第二,你的产业认知深度是最厉害的,因为你需要有自己的底层逻辑,来支撑你接下来做出的判断和决策。
从个人发展来看,券商研究所其实比投行等其他部门要更好。比如投行其实是更偏资源性的业务,它不需要你有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逻辑,在这种情况下,你是靠资源吃饭,而不是靠基本功吃饭。但长期在金融圈里,人脉和资源慢慢你都会有的,如果你先把地基打好了之后,后面又有了资金方的客户关系,再去做投资是轻而易举的事。客观来讲,研究所也是最难进的部门。天风证券研究所50%都是博士,实习生都是名校学霸,实习一年半,一个月就2000块钱,很多人还挤破了头想进来,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目前来看,区块链产业最核心的地方是,公司的业务体系怎么去健全,每个业务条线怎么夯实,这是一家公司的灵魂。而研究是辅助性的,是内部支持的功能,不是向外拓展的关键。
所以我认为,券商研究员看得广、接触的人多,能够看到一些是与非,这个是券商研究员的优势,你应该凭借这些优势去帮老板去做好一些业务条线。从客观而言,我在OK通过两周的时间快速熟悉业务,第三周已经开始接触业务了。其实,快速融入一下公司的业务体系当中,帮助这家公司在原有的业务上进行迭代优化,这个才是最核心的。
从传统金融圈到数字货币圈,正在形成人才跳跃的潮流
碳链价值:传统的券商虽然有在研究区块链,但似乎研究得还不是很深入。虽然现在中信、中金等大券商也在布局,但是感觉还是蛮传统的,扎的并不是特别深,反而还不如某些TokenFund。这个现象你怎么看?
徐坤:证券业协会、保险资管协会的区块链课题,都是天风证券独家来写的。我们跟央行的金融研究所、还有数字货币研究所也一起合作了两篇报告。而像中信和中金也有发布相关研究观点,这都是代表区块链行业有必要被研究的信号,但这并不代表传统券商需要研究得多深。
就天风而言,我们已经和这么多机构合作写了这么多报告,但有时候我自己也觉得不是很满意。就像“互联网+”一样,那只是我们思考的大逻辑。大逻辑没有问题,但报告的可实践性、可执行性、可落地性是否OK,这又得另说了。
碳链价值:由于数字货币天生就具有金融属性,所以区块链很早期的时候引起了许多金融人士的关注。传统金融行业是否存在这样一股潮流,涌向数字货币或区块链行业?
徐坤:如果说比特币已经完成了从诞生到婴儿、到上幼儿园,再到现在可能是初中叛逆期的状态,那么比特币的金融属性无疑在它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比特币发展路径上,你会发现它其实一直是不知不觉地往金融上去靠的。最开始它只是定位于电子现金,你可以用它去买披萨,做支付;随后开始出现了关于比特币的各种交易狂潮,现在还出现了很多关于它的衍生品。
我认为区块链公司的未来就是一个很强大的科技金融公司,它本身带有自金融的一个属性在里面。这个属性不是我们最开始就能想到的,而是在它发展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它朝金融越走越近。
至于你说的,传统金融人士涌入数字货币圈,我觉得这个确实会形成一股风潮,肯定会有人先进到这里,然后带动一股一股的人进到这里。我认为这是一个趋势。因为这个行业和金融是有天然结合的属性,传统金融很多的模式可能会在这里重演,尽管不是完全复制着重演。那么,传统金融人士肯定能在这个地方找到自己才能的用武之地,并有所收获。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下这个问题,其实传统金融人士接触这个行业并不难,比如进行个人资产配置,但这种引入还比较浅。如果说一边是区块链的池子,一边是传统金融的池子,最重要的是在于这两个池子中间规划的链条、资金连接的链条怎么打通。因为只有资金的路径打通了,传统金融才会真正进到这里。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加密市场和传统金融要共同探索的主题。
行业最冷的时候没有过去,下一轮牛市考验合规性
碳链价值:行业最冷的时候是否已经过去了?为什么?
徐坤:其实我觉得并没有到最冷的时刻。
什么叫最冷的时候?我认为是有一些指标的,就是你让很多人都很难受了。比如今天的采访,那应该心情是很沉重的,很多创业者垂头丧气,每个人的心里底线都受到很大挑战的时候,我觉得那才是市场的最冷时刻。就像股票市场一样,在所有人都已经失望至极,对这个市场没有希望之时,我觉得才是市场的底部。
这个情绪指标的信号其实在去年有过一次,11月份比特币跌到3000多美元,但我觉得还没有打破很多人的底线。你要打破很多人的底线的时候,才到市场最低点。
但是从长周期来看,其实你可以逐步的去定投比特币、去做资产配置,这是没问题的。
碳链价值:你觉得下一轮牛市的上涨逻辑是什么?
徐坤:有两件事值得关注:一个是整个行业的合规性,另一个是比特币减半。
为什么我要强调合规性?许多人都在说,下一轮牛市比特币可能涨到10万美金。如果比特币真的到了10万美金,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那个市场规模将是今天的十几倍乃至几十倍。熊市期间,主要就是存量用户在操作,而如果市场要扩大至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就需要吸引十几倍于现在规模的用户进场。
那么我们可以想想:如果那时候,整个行业还像现在这样,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进来就被割韭菜,我们上哪里找这么多用户?同时,传统金融公司手里握着大量的用户,只要他们在这方面有所布局,就能为行业带来相当多的新鲜血液,但他们这样做的前提也是合规。
如果说17年那一轮财富效应带动了很多用户进场,那么下一轮牛市的用户的扩张应该是来自于整个行业的合规化。不合规其实让整个行业的获客成本都抬得很高,而合规化会让获客成本变低,这是我看到的,行业发展的一个大前提。
另一个就是比特币减半。比特币减半对于很多老币圈人来说,是一种信仰一样的事情。前两次大牛市也都发生在比特币减半之后,这也导致了许多人在这个时间点附近有着较高的心理预期。市场抛压可能会更小,这样的宣传也会吸引更多人进场。
碳链价值:那么,你觉得在下一轮牛市中,有什么值得关注的现象或者指标吗?
徐坤:第一是看头部公司的变化。我认为下一轮牛市的到来会给头部公司格局带来新的改变。
17年这一波牛市里,三家公司脱颖而出:OK、火币、币安。但行业变化很快,新一轮的竞争已经开始了。
对于头部企业而言,如我上面分析的,合规将在下一轮牛市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那么这个圈内,政策又主要看哪些国家呢?主要看美国和日本,这两个都是很重要的国家,有着风向标意义。在合规化的进程中,绝不是盲目扩张,而要走的扎实。因为公司的经营和发展是一个长跑。有的公司可能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回了现在的地位。但我们相信,只有我们把每一步走稳了,不给自己留后患,这才是最好的。你现在留的后患越多,给自己后面挖的坑越多,那么后面发展的过程中排雷要付出的成本是很高的。
第二是人才涌进的比例。判断一个行业会不会快速崛起,其实很简单,就是看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才是什么样的水平。如果是大神进来,他们往往会选择进入这个行业的头部公司。所以可以关注行业头部企业的人才进出,他们高管的背景是否靠谱,是否真正在产业中沉淀下来要做些事情。
说到高管进出,我挺想说说另外一件事。我刚加盟进OK的时候,老徐前两周非常开心,说我们团队要来一个何一。首先我认为何一是一个很有胆识的女性,在那个时期她能够去选择这样的事情,也担着很大的风险。她很有魄力,值得我们学习,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们未来需要综合能力和素养都很高的人来加盟,他们能够思考到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并且比这些人先去布局;又或者他们手里有着能够推动事情不断向前的资源。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公司很平稳的往前发展,在下一轮中胜出。
所以我说,我不是何一。她有她的时代机遇和营销能力,我有产业和金融的综合背景,没必要类比。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人现在还觉得自己也能成为何一,并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觉得大可不必。其实现在这个节骨眼上,你能不能做何一并不重要,你能不能给公司带来一些业务延展性的支持,这才是最重要的。那个时代真的过去了。
加密货币牌局质的变化:to B、合规与人才洗牌
碳链价值:李笑来曾发表言论称,下一轮牛市即便来临,也与普通人无缘,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徐坤: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这个行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合规,接下来就很考验专业人士的专业判断。这就意味着接下来的这个时代的机会,可能会属于那种原来传统的精英和原来的币圈老牌精英,他们手里本来就握有很多资产,同时又洞悉行业和时代。这些人可不是散户。但同时,他们能够对散户们的决策造成巨大的影响。
OK现在已经开始在做一些to B的准备了。to B的准备是完全合规的,所以也是要花费不少成本的。说实话,现在to C业务依然是核心;而至于to B业务,币圈的这些老牌机构还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做,推动有难度,现在已经完全表现出来了。但我预计这正是下一个阶段大家比拼的重点之一。
在这个阶段,大家手里的牌都在发生质的变化,早期币圈那种兵荒马乱的时代已经快要过去了。以我个人为例,如果这个时间我不下沉到产业,再过两年我想下沉产业的话,会有更多哈佛、耶鲁毕业同时综合素质很强的人进来,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碳链价值:加密货币交易所似乎正在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合规,一个是去中心化交易所。在合规上,以Bakkt为例,本身具有优秀传统背景的交易所正在兴起;在去中心化交易所方面,一个是以0x为代表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一个是以币安为代表的从中心化交易所入局去中心化交易所。在这两个趋势面前,OK的对策和战略方向是什么?
徐坤:从合规的角度来思考,首先我们跟Bakkt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它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的,我们则是需要靠自身努力发展。就好比中国国情下的央企和民营企业一样,国有企业中有做汽车的,在民营企业中也有做汽车,但每家企业的发展路径是不一样的。
政策和背景上,民营企业跟央企是比不了的。像Bakkt是在很优越的环境下生长出来的,客户资源是不用愁的。但我们完全市场化的,必须要主动去拓展客户。
不过,最先搞创新的还是民营企业,央企很难做到的。同时,这个市场足够宽广,不会说Bakkt一家把所有的合规市场都吃掉,我们肯定能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那么我们把自己合规的事情做好就行。现在在美国和日本,OK都有在推进合规化业务。
至于去中心化交易所,我觉得这是必须要布局的一个地方。但从产业的角度去思考,去中心化交易所到底能不能够取代中心化交易所,受到市场的认可,我不确定。
因为这是一种模式上的巨大转型,即便真能取代,那么肯定会有一个阵痛的阶段。同时,不像中心化交易所,去中心化交易所有很多东西你不能够去把控,这个在政策上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这个行业在形态上究竟会怎么发展,需要时间和市场去验证它。
碳链价值:最近纽约检察长办公室起诉Bitfinex和Tether一事引发了广泛关注。我们知道,火币、OK都在布局自己的稳定币,甚至连币安都有类似的打算。你认为未来USDT的地位会越来越受到动摇吗?每个交易所都推出自己的稳定币后,最后会形成的局面是什么呢?OK推出稳定币的定位是什么?取胜的关键又是什么?
徐坤:在我看来发行稳定币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通过技术,比如MakerDAO;第二种是通过信用,比如USDT;第三种是通过合规,比如完全接受审计的那几家。其实,不管你是通过什么手段发行稳定币,你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得到所有用户的信任。
OK希望打通合规的资金进场渠道。作为一个链接器,用户可以随时可以把合规资金换成OK的稳定币。那么OK首先选的也是合规的模式。我们最近投资了美国信托机构PrimeTrust,就是希望把这件事做扎实做好。托管了多少资金,就能够铸多少稳定币,是严格按照1:1的比例锚定的。其他的机构可能就直接打包一个资金池,我们没有这样去做,因为我们觉得整个过程透明了,大家才会相信。
那么Bitfinex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首先关于它只有100人的团队,我的解读并不像市场上其他人那样乐观。对于Bitfinex这样规模体量的公司,我觉得两三百人是正常的,这样内部的合规、风控体系才比较完善,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件,给企业造成损失。这件事的主因还是它内部风险管理没有把控好。
从OK的内部风控来看,我觉得这种事肯定不会发生。至于Bitfinex最近在准备发平台币LEO?我的解读就是在补之前的窟窿。
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CoinVoice 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如需报道或加入交流群,请联系微信:VOICE-V。
简介:专注服务区块链和金融科技.新科技创造新商业
评论0条